东桧轩图

悟空塔前双桧树,化龙已上诸天去。

犀牛扇子破多时,欲觅牛儿无觅处。

千年公案重于山,还我牛儿竟不还。

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

画史安能知许事,此中真有西来意。

莫论桧东与桧西,且复还我犀牛儿。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通过悟空塔前的双桧树和犀牛的隐喻,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过去的追忆。诗人胡奎以“东桧轩图”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故事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富有深意的氛围。

首句“悟空塔前双桧树”,既点出了地点,也暗示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悟空是《西游记》中的角色,与佛教有着密切关联。双桧树的存在,不仅增添了画面的静谧与庄严,也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接着,“化龙已上诸天去”一句,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象征着事物的升华与超越,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成就的追忆与怀念。

“犀牛扇子破多时,欲觅牛儿无觅处”则通过犀牛与扇子的对比,以及寻找犀牛的困难,隐喻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让人感受到岁月无情,美好事物难以永恒。

“千年公案重于山,还我牛儿竟不还”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历史的纠葛比作沉重的大山,强调了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奈,同时也暗示了某些真相或问题难以解决。

最后,“桧树东边结庐者,亦欲置在犀牛间。画史安能知许事,此中真有西来意。莫论桧东与桧西,且复还我犀牛儿。”这几句话,通过描述桧树东边的人想要将犀牛置于其中的情景,以及对画史无法完全理解其中深意的感慨,表达了对复杂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洞察,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即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真正的价值与归宿。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自然与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1955)

胡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红梅

东方风来吹碧雪,群妃醉蹋瑶池月。

中有仙人萼绿华,珠佩霓裳最清绝。

别来仿佛三千年,綵云梦隔蓬莱天。

蓬莱宫中花鸟使,几见海水为桑田。

东家步障霞绡暖,不惜千金买池馆。

春归红叶玉箫閒,月冷海棠银烛短。

何如托根王君家,不学人间儿女花。

昨日刘郎笑相赠,天台有约饭胡麻。

形式: 古风

还山吟送天台王徵君

巍巍乎,天台之山四万八千丈兮,联冈叠障绵亘乎东南。

神鳌戴山俨不动,但见螺髻涌出矗矗青瑶簪。

三更鸡鸣海水赤,丹霞紫雾浮晴岚。

上方钟磬落天外,白日花飞优钵昙。

嗟哉胜境可望不可即兮,金堂石室何由探。

神仙中人王子乔,颜如丹砂发毵毵。

偶从东海一相见,调笑共作烟霞谈。

手持天孙五云锦,冰丝袅袅缫吴蚕。

飘然别我复长往,解缨去濯桃花潭。

天风吹散华顶雪,曹娥江水青于蓝。

舵楼晚饭坐天上,拂云鸟翼张高帆。

形式: 古风

梦天

夜飞八翼登天门,濯发明河披素云。

玉琯双回白鸾背,珠露泠然湿秋佩。

泰阶煌煌明六符,东方白榆长不枯。

拾得天孙机下石,何劳问卜过成都。

形式: 古风

题竹雪山房

吾闻王内史,种竹在山阴。

人见此君节,不知此君心。

昔年读书脩竹林,积雪拥门三尺深。

一庭夜月琼瑶色,万壑天风环佩音。

我知此君最清绝,岁晚相看面如铁。

正色比公头上冠,爽气随公手中节。

青骢蹋遍江南霜,请持玉节朝紫皇。

裁为凤凰十二琯,坐使寒谷回春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