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王凤翔所作,名为《题舒中赐大尹种德传芳图》。诗中通过对一幅描绘官员种德传芳场景的图画的赞美,表达了对官员品德高尚、行为典范的颂扬。
首句“盛德人间不可名”,开篇即高度赞扬了官员的高尚品德,认为其美德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接着,“笔端何以肖仪形”则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赞叹,认为画笔如何能如此生动地描绘出官员的仪表和风范。
“喜从玉树瞻东邑,始信灵根自建宁”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官员比作玉树,表示对其品德的敬仰,并通过“东邑”、“建宁”等地名,暗示官员的品德源自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桂子庭前时吐瑞,兰芽阶下日添荣”描绘了一幅庭院中桂树开花、兰花生长的景象,象征着官员的美德如同花香一样,不仅在庭院中散发,更影响着周围的人,寓意其品德如桂兰般高洁、持久。
最后,“自怜先世深培植,得似名公大有声”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家族传承良好家风的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员能够成为名公、在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的羡慕与敬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图画,巧妙地结合自然景象与人物品德,展现了对官员高尚道德品质的赞美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家族传统美德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