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崔伯明诗卷

海底珊瑚不易收,俄然在手醒双眸。

娲皇炼石天无璺,织女机丝月共秋。

一草作花生自别,三年刻楮巧堪羞。

客窗灯影谁为伴,雨响空栏彻夜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何中的《题崔伯明诗卷》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珊瑚之美与自然之妙,同时融入了神话传说与个人情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句“海底珊瑚不易收”,开篇即以珊瑚的珍贵与难以获取,引出对珊瑚独特美的赞叹。珊瑚在海底深藏,非寻常人所能轻易得见,其稀有与美丽,激发了诗人的想象与探索欲。

“俄然在手醒双眸”一句,描述了珊瑚被发现时的惊喜与震撼,仿佛瞬间点亮了诗人的心灵之光,使他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这里的“醒双眸”不仅指视觉上的清晰,更是心灵上的觉醒,象征着通过珊瑚这一媒介,诗人获得了新的感悟与启示。

接下来,“娲皇炼石天无璺,织女机丝月共秋”两句,巧妙地将神话传说融入自然景象之中。这里借用了创世女神娲皇炼石补天和织女在秋月下织布的典故,以神话的宏大背景衬托自然的和谐与美好。通过这样的联想,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与宇宙奥秘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和谐、美好的向往。

“一草作花生自别,三年刻楮巧堪羞”则转向对自然界中微小生命的赞美。一株草的生长与开花,看似平凡,却自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与美丽。而“三年刻楮”的故事,则可能暗喻了长时间的辛勤工作或追求,最终却显得有些“巧羞”,即过于刻意或不自然。这或许是对某种过度追求完美或形式主义的反思,强调了自然与真实的重要性。

最后,“客窗灯影谁为伴,雨响空栏彻夜流”描绘了一幅深夜独坐、思绪万千的画面。客居异乡的诗人,只有灯影相伴,窗外的雨声似乎也成了心灵的伴侣,伴随着他度过漫长的夜晚。这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也暗示了他对自然界的深深依恋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珊瑚、神话、自然现象以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以及在孤独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55)

何中(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由清江赤城观至宝塔寺暮归樟镇

自笑野人多野思,并村随处意閒閒。

赤城观里折丹桂,宝塔寺前迎晚山。

隔水归樵分路散,冲岚飞鸟认林还。

秪言十里街头近,不计黄昏便掩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秋夜独立有怀

秋老溪贫独夜时,邛枝移遍响虫飞。

山城鼓叠月生海,林屋灯寒风动扉。

带雪关河人别久,隔天书札雁来稀。

忘情每有难忘者,黄叶一庭霜满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陈虚一尊师山房雨后

一片閒心倚石坛,千峰向背碧当轩。

海门雨气悬虹影,洞府香风粲鹤言。

绝艳槿花深映户,生红荔子密围村。

早知千里移家近,久办黄冈十亩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得家信

俗尚难公不取谐,木阴深处玩苍苔。

身抛世累终相著,心怯乡书重一开。

极目云天鸦阵黑,满林风雨雁声来。

平生最有看花癖,何处溪头发早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