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雪后的宁静景象和诗人内心的平淡与超脱。"野日茅茨短,荒村霰雪馀",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茅草枯黄,村庄被漫天的大雪覆盖,给人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
接下来的"溪流山足裂,谷迥鸟声虚"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寂之感。溪水在冰雪中寻找出路,山石被裂开,似乎连大自然也在忍受着严寒。而谷中的鸟鸣,则显得空洞无力,增加了一种生命力的脆弱。
诗人的心境则通过"矫首怀新隐,归窗有旧书"表达出来。这里的“矫首”意味着诗人仰望天空,或许是思考未来的生活。"怀新隐"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新的避世之所。而"归窗有旧书"则显示了诗人对知识和文化的依恋,即使是在荒村野地,也不离书卷,这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
最后两句"残年甘饱饭,何必事名誉"表达出诗人对于生命晚年的豁然与超脱。"残年"意味着岁月匆匆,已经到了一生中较为晚的阶段,而"甘饱饭"则是对简单生活的享受和满足。"何必事名誉"则是一种对功名利禄的淡然,不再追求世俗上的荣耀与尊贵。
整首诗通过对雪后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融入和个人精神生活的满足,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淡泊明志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