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娑罗木》由清代诗人张问陶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界中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娑罗木的赞美与敬仰。
诗的开篇以“老龙入山山气王”起笔,运用了龙入深山、气吞山河的意象,象征着娑罗木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接着,“鼓腹欲飞鳞甲壮”描绘了娑罗木在山中生长的姿态,仿佛它蓄积了力量,准备展翅高飞,其枝叶之壮如同龙鳞般威猛。这不仅展示了娑罗木的形态之美,更寓意了它内在的强大生命力。
“储英广莫几千春,一茎草现丈六身”进一步强调了娑罗木的生长周期长,生命力旺盛,即使是一株看似不起眼的小草,也能成长为高达丈六的大树。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娑罗木成长过程中的坚韧与奇迹。
“樗栎轮囷松柏固,大才难用皆天数”则将娑罗木与其他树木进行比较,指出每种树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命运,娑罗木虽有大才,但是否能被充分利用,也取决于天意。这一句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多样性的欣赏。
“风雨声从地下来,寻常匠石空回顾”描绘了自然界的力量,无论是风雨还是匠石(技艺高超的工匠),都无法轻易改变娑罗木的命运。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的伟大力量以及娑罗木在其中的独立与坚韧。
最后,“君不见神州草木蔚灵秀,托根不及蛮荒寿”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整个神州大地上的草木之美的赞叹,同时也暗含了对娑罗木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的特别推崇。这句话强调了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并且暗示了娑罗木在生命力和生存智慧方面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娑罗木》这首诗通过对娑罗木的生动描绘和深刻寓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力的赞美与敬畏,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多样性和自然规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