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首阳山

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

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

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望首阳山》由清代诗人杨宾所作,通过对首阳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首句“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走在广阔的沙漠中,马蹄声回荡在空旷的环境中,仿佛引领着人进入了一片孤独的竹林。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竹林象征着隐居之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接着,“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引出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逃亡,最终选择了在首阳山采薇为生,拒绝吃周朝的食物,最后饿死于此。这句诗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这段历史之中。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进一步阐述了伯夷和叔齐放弃王位、远离家乡,选择在东海边留下高尚的足迹。他们放弃了权力和物质的诱惑,选择了精神的自由和道德的坚守。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则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在困境中坚持原则、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的赞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没有违背自己的信念,没有接受任何不属于自己的食物。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点明了首阳山作为伯夷和叔齐故事的发生地,成为了后世纪念他们的圣地。这里的“专号”意味着首阳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象征。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精神的难以企及,以及后人对他们的崇拜与追随。庙貌虽然可以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他们的精神却永恒不变。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强调了伯夷和叔齐坚守自我、不为外物所动的决心。他们的精神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即使千年之后,也依然令人敬仰。

最后,“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表达了诗人自己虽身处繁华世界,但内心仍向往着像伯夷和叔齐那样的精神境界。他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去思考和追求更高尚的价值。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则是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有机会向那些曾经的英雄致敬,通过阅读历史遗迹,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首阳山和伯夷、叔齐故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崇敬,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82)

杨宾(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榆关

西风吹落木,斜日满群山。

白板新官舍,黄榆旧汉关。

前车行欲止,我马去仍还。

投宿知何处,柴门一水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山海关

东海边头万仞山,长城犹在白云间。

烽烟不报中和殿,锁钥空传第一关。

大漠雪飞埋战骨,南天雨过洗刀环。

汉家丰沛今辽左,铁马金戈岁岁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出关

谁道车书是一家,关门依旧隔中华。

已看文字经重译,更裂军繻过五花。

草木萧萧归野烧,乾坤漠漠老荒沙。

庭闱直在黄龙北,日暮愁听塞上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悽惶岭

山海关前日色昏,风尘况复暗乾坤。

不堪更上悽惶岭,双袖横流血泪痕。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