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乘时盗贼起风尘,战血苔痕几度春。
古庙仅能存大树,荒山犹自少行人。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乘时盗贼起风尘,战血苔痕几度春"表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盗匪乘机作乱,战争留下的血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遗忘,只是岁月更迭,伤痛依旧。"古庙仅能存大树,荒山犹自少行人"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荒凉的画面:古老的庙宇只剩下了参天的大树,而荒凉的山野中也很少有人迹,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衰败与荒芜。
诗人的笔触沉郁苍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过去繁华和现实衰败的无尽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和不确定性。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体现了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立岸儿童看客过,人烟近处放牛多。
万株漫自栽桑柘,一缕何曾织绮罗。
覆野春阴不肯晴,舟中无酒亦无饧。
故教客子知寒食,时有梨花一树明。
眼中不复见姚黄,从古扬州亚洛阳。
何止中郎虎贲似,政堪花相相花王。
曾蹑危桥入县行,萧然无处觅诗情。
不如涉浅田南过,天目山长一抹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