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刘定之的《五台行(其三)沙台》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画面。首句“穹庐拜受白貂裘”展现了游牧民族的豪放与尊贵,诗人以白貂皮制成的华丽服饰象征着对异族的敬意。接下来,“身披入洛垂藻旒”暗示了边将出征,身负重任,行至洛阳,仪仗盛大。
“甘呼高鼻胡作父”表达了对异族统治者的屈服与亲近,然而“岂料大目儿为仇”则揭示了意想不到的背叛和敌意,大眼儿可能指敌人,这体现了战争中的复杂情感。诗人批评“儿无远略浪战尔”,指责那些轻率出战的人。
“纱帽迎降泪如洗”描绘了投降的悲凉场景,泪水洗面,显示出无奈与屈辱。随后,“总将血属入虏尘,但扬骨灰随汉鬼”表达了对牺牲者的哀悼,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怀念。
最后两句“建州耕获风霜寒,犹想沙台射鹿还”通过对比建州的艰辛生活和沙台昔日的狩猎情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昔荣光的追忆。结尾“殿前金刀割兔肉,门外雕戈来可汗”再次强调了敌我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战斗威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生活的艰辛与矛盾,既有对异族统治的妥协,也有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