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悲秋》由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凄凉萧瑟的画面,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奈。
首句“一夜苍山万木枯”,以“一夜”之短暂,描绘出“万木枯”的壮阔景象,暗示了秋天的无情与迅速,同时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沉重与哀伤。接着“霜风飒飒满平芜”,进一步渲染了秋风的凛冽和大地的荒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凄清。
“凉回宋玉悲难写,愁剧张衡咏亦无。”这两句运用典故,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人物的悲叹相联系,表达了诗人难以言表的悲痛之情。宋玉和张衡都是古代文人,他们的作品中常有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感慨,而诗人在这里说“悲难写”、“咏亦无”,意味着即使借用前人的智慧与情感,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突显了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玉署昔年酣翰墨,泥涂今日饱驰驱。”这两句对比鲜明,前一句回忆往昔在官场中的文采飞扬,后一句则描述了今日的辛劳奔波,暗含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处境的无奈。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命运的变迁,也反映了诗人对权力与自由、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最后,“可怜司寇堂堂职,忍负君王作叛奴。”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份与职责的矛盾与挣扎。司寇是古代官职,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忍负君王作叛奴”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他既不愿背叛君王,又不甘心成为“叛奴”,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了诗人对忠诚与自由、责任与个人意志之间的复杂考量。
综上所述,《悲秋》一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生命与权力、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时的深刻思考与内心挣扎,是一首情感丰富、寓意深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