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普慈长老壁

普慈寺后千竿竹,醉里曾看碧玉椽。

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久参白足知禅味,苦厌黄公聒昼眠。

惟有两珠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雅的寺庙后院风光。开篇“普慈寺后千竿竹”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竹林之美的空间。接下来的“醉里曾看碧玉椽”,则是诗人对往昔在酒醉中所见寺院屋脊如碧玉般洁净的回忆,这里的“碧玉椽”形象鲜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

然而,随后的“倦客再游行老矣”,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郁。诗人重返旧地,却感受到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自己的步履已不如往昔般轻快,这里传达了一种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紧接着“高僧一笑故依然”则又转换了氛围,表现出诗人面对老僧超脱尘世、豁达自然的一笑之中所体现出的智慧与宁静,这里的“故依然”四字,透露出一种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依恋。

至于“久参白足知禅味”,则是诗人对于长时间修行后的感悟,通过观察寺中的白足(可能指的是寺中长期居住的小动物,如猫或鼠等),领略到禅宗的内在滋味,这里的“禅味”不仅仅是对禅学的理解,更是诗人对于生活和宇宙的深层次感知。

而“苦厌黄公聒昼眠”,则透露了诗人的某种无奈与不满。这里的“黄公”可能是指古代的隐士或高僧,而“聒昼眠”则表达了一种对于世俗纷争和喧嚣生活的厌倦,诗人渴望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最后两句“惟有两珠红百叶,晚来犹得向人妍”,以鲜明的对比色彩描绘出一幅生动图景。在这里,“两珠”可能是指寺院中的某种装饰或器物,而“红百叶”则是一种植物形象,这里的“晚来犹得向人妍”,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欣赏和珍视,即便是在岁月流逝中,也能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美丽。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其一)

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复问亲疏。

杯盘狼藉吾何敢,车骑雍容子甚都。

此夜新声闻北里,他年故事记南徐。

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天人百亿躯。

形式: 七言律诗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其二)

纵饮谁能问挈壶,不知门外晓星疏。

绮罗胜事齐三阁,宾主谈锋敌两都。

榻畔烟花尝叹杜,海中童丱尚追徐。

无多酌我君须听,醉后粗狂胆满躯。

形式: 七言律诗

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其一)

不觉朱轓辗后尘,争看绣幰锦缠轮。

洛滨侍从三人贵,京兆平反一笑春。

但逐东山携妓女,那知后阁走穷宾。

滞留不见荣华事,空作赓诗第七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二首(其二)

翻翻缇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

美酒留连三夜月,丰年倾倒五州春。

安排诗律追强对,蹭蹬归期为恶宾。

堕珥遗簪想无限,华胥犹见梦回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