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所作的《赠别黄忍庵太史四首》中的第三首。诗中通过对黄忍庵太史的赞美和赠别,展现了对学问追求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友人离别的不舍。
首句“学到难穷地”,表达了对黄忍庵太史在学问上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的赞扬,暗示了其学识深广,难以穷尽。接着,“文能不愧名”进一步肯定了黄忍庵太史的文学成就与名声相符,即他的作品与他的声誉相得益彰,无愧于世。
“虽为今太史”,点明黄忍庵的身份,即他不仅是当代的史官,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犹似老诸生”,则通过将他比作年长的学者,强调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深入研究的态度,即使在高位也不忘初心。
“江海心常下,山林迹未并”,这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黄忍庵太史的心境和行为。江海象征广阔无垠,山林代表隐逸之境,这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反映了黄忍庵既能在世俗中坚守本心,又能在内心深处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两者兼备,和谐统一。
最后,“一时称盛事,千里聚同声”,总结了黄忍庵太史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的情景,说明了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界限,得到了众多人士的共鸣和认可。这不仅是对黄忍庵太史个人成就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其人格魅力和学术贡献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陈恭尹对黄忍庵太史的深厚敬意和真挚情感,同时也传递出对学问追求和友谊珍视的美好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