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万里之外的家乡只在梦中,吴地的语言渐渐被孩子们所不懂。
每当遇到四川老者整日畅谈,就感觉峨眉山的翠色都仿佛被清扫干净。
老师已经无需言语表达真理,我却徒然寻找诗句,一无所获。
来年我将去天台采药,还想要在那里写满诗篇,遍布浙东各地。

注释

万里:形容距离极远。
吴音:吴地的方言。
儿童:指小孩子,这里可能暗示时代变迁。
蜀叟:四川的老者。
峨眉翠:峨眉山的翠绿之色。
扫空:形容色彩鲜明,仿佛能扫去一切。
忘言:无需言语表达。
有道:领悟了真理。
搜句:寻找诗句。
百无功:毫无成效。
采药:采集草药,隐居生活。
天台:浙江的名山。
题诗:写诗。
浙东:浙江东部地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佛学的探索。开篇"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对故土文化语言的怀念,以及时光易逝,世事难以永恒的感慨。

接着"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则是说在蜀地老僧的长时间谈论中,诗人仿佛感觉到那著名的峨眉山如同被青翠的云雾洗净了一般,这里融合了自然美景与禅宗文化的意境。

第三句"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的敬仰和自谦,觉得自己的理解远不及师父深邃,只能在文字中寻找片段的启示。

结尾两句"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未来计划——前往天台山采药,并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诗篇遍布于浙江东部地区,展现出一份对文学创作的渴望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佛学以及个人志业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一)

吴王池馆遍重城,闲草幽花不记名。

青盖一归无觅处,只留双桧待升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二)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得句牛女夕,转头参尾中。

青春先入睡,白发不遗穷。

酒社我为敌,诗坛子有功。

缩头先夏鳖,实腹鄙秋虫。

莫唱裙垂绿,无人脸断红。

旧交怀贺老,新进谢终童。

袍鹘双双瑞,腰犀一一通。

小蛮知在否,试问嗫嚅翁。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正月九日,有美堂饮,醉归径睡,五鼓方醒,不复能眠,起阅文书,得鲜于子骏所寄《杂兴》,作《古意》一首答之

众人事纷扰,志士独悄悄。

何意琵琶弦,常遭腰鼓闹。

三杯忘万虑,醒后还皎皎。

有如辘轳索,已脱重萦绕。

家人自约饬,始慕陈妇孝。

可怜原巨先,放荡今谁吊。

平生嗜羊炙,识味肯轻饱。

烹蛇啖蛙蛤,颇讶能稍稍。

忧来自不寐,起视天汉渺。

阑干玉绳低,耿耿太白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