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雁门烟雨》由清代僧人喝能所作,描绘了一幅雨中雁门山的朦胧景象,充满了诗意与意境。
首句“濛濛雨气近黄昏”,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雨天傍晚的氛围,濛濛的雨雾与即将降临的夜色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过客分明说雁门”一句,通过一个行人的口述,点明了地点——雁门,同时也暗示了远方与归途的主题,为后续的景色描写埋下伏笔。
“鸿雁几时来此地,烟云终日闭孤村。”这两句将视线转向自然界的生物与环境,鸿雁的迁徙与孤村的封闭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与人类居住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蕴含着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轮回的思考。
“盘空路作惊蛇去,入险山如渴鹿奔。”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雁门山的险峻与动态之美。山路蜿蜒曲折,如同惊蛇般盘旋上升;山中动物在险峻的环境中奔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林的生机与挑战。
最后,“遥望前头深峡里,微茫残霭数声猿。”将视角拉远,描绘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场景。深峡之中,云雾缭绕,猿猴的啼声在山谷间回荡,增添了画面的神秘感和生命的活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雁门山雨中的独特风貌,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