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尘世的纷扰与自然界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的景象。开篇“尘境何扰扰,草野何茫茫”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喧嚣的尘世与广阔的田野置于对立面,暗示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清泉白石处,几许堪徜徉”则点明了诗人寻找心灵栖息地的愿望,清泉白石的自然景观成为他精神寄托的对象。
“兰荃既荣秀,蒿莸绝交相”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兰花和荃草的繁荣与蒿草和莸草的凋零形成了鲜明对比,象征着高尚与低俗、美好与丑恶之间的区别。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摒弃。
最后,“宜人不在多,百亩空芜荒”则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他认为,适宜人心的并非物质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心灵的满足和平静。即使拥有百亩良田,如果心灵荒芜,也无异于一片荒地。这句诗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辩证看法,强调了精神生活的价值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