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来拜东山祖,峰高日未央。
遐瞻心已足,右绕兴何长。
啼鸟惊人去,飞花过水香。
西河牙爪在,曾不愧汾阳。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次白云端和尚韵礼杨岐会禅师塔》。诗人来到杨岐会禅师的塔前,表达了对禅宗祖师的敬仰之情。首句“来拜东山祖”表明了对禅宗祖师的尊崇,如同朝圣一般。"峰高日未央"描绘了环境的雄浑与禅寺的宁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禅修的深远。
"遐瞻心已足"表达了诗人远望塔顶,内心感到满足和敬意已满。"右绕兴何长"则写出诗人围绕塔行,流连忘返,对佛法的领悟和对禅师的景仰之情深沉而持久。"啼鸟惊人去,飞花过水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寓言般地传达出禅意,鸟鸣花香皆是禅悟的象征,增添了禅寺的静谧氛围。
最后两句"西河牙爪在,曾不愧汾阳",以"西河牙爪"比喻禅师的威严和影响力,"汾阳"可能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这里借以赞誉杨岐会禅师的德行如郭子仪般令人敬佩,不愧为一代大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抒情,寓禅于物,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虔诚和对杨岐会禅师的深深敬仰。
不详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近远何多趣,难将尺寸求。
向来披岳顶,今已遍神州。
水肃苍林晚,寒生玉井秋。
圆蒲冷相对,时与话峰头。
假道针锋上,行藏云水中。
且非心法妙,自是手头通。
前辈多遗偈,灵襟出众工。
明朝何处去,黄叶度溪风。
适意多云水,寻幽访所知。
曾于竺峰下,会见宝溪时。
巧理数茎发,清分两点眉。
忽忘心手处,何谓不如斯。
居常多不器,情谓尽方知。
有眼挂空壁,无心合祖师。
衲穿随手补,客至下阶迟。
或问虚堂叟,慇勤说向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