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对刘沛然作品的和作之一,名为《次和刘沛然王础尘广州荔枝词十首(其十)》。诗中通过对“王逸”、“曲江”、“吴客”、“粤台”等历史典故的引用,以及对“光焰”、“圆明”、“天门”、“上台”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风采的追忆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自身才华与理想的追求。
首句“王逸当年未尽才”,借用了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人才华未尽的惋惜之情。接着,“曲江能赋见风裁”则通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曲江赋诗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文人才华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一时胜会逢吴客,七字题诗满粤台”描绘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中,吴地之客以七言绝句题咏荔枝,使得粤地的台阁充满了文采的景象,体现了文人相聚时的热烈氛围和创作的激情。
“光焰只应燃火树,圆明端合长珠胎”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文人的才华比作燃烧的火焰和孕育珍珠的胎盘,形象地表达了文人创作的光芒和成果的珍贵。最后,“侧生诮后天门远,谁遗文章落上台”则表达了对文人虽才华横溢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理想境界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自身或他人未能充分发挥才华的遗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对古代文人风采的崇敬和对自身才华的反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