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桧门徒先生自书观剧诗册

少时藏弆先生书,五十六字蟠骊珠。

高句丽纸老蚕茧,河南笔妙包欧虞。

岂知翰墨有瓜葛,门生门下称生徙。

能诗光禄守家法,书画不许寒具污。

急搜行箧出真迹,珍比遗笏归魏谟。

瓯山不见锡山远,兰亭真本人间无。

朅来晋陵访老守,衔杯共补消寒图。

酒阑郑重出诗册,册纸虽破墨未枯。

当时观剧卅绝句,丝竹陶写聊自娱。

识是先生暮年笔,书成醉倩门生扶。

何期零落入书肆,肯令散乱抛中衢。

贤孙购得谨什袭,赵璧价抵千瑶瑜。

架笔安用青珊瑚,荐地安用红氍毹。

人生如戏戏易散,登场傀儡空喧呼。

若非老笔传幻景,焉得冷眼留真吾。

如今试问吟风阁,更有何人唱鹧鸪。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王苏的《题金桧门徒先生自书观剧诗册》是一首题跋诗,通过对主人翁金桧先生书法作品的描述,展现了其艺术造诣和人生的沧桑。诗的开头回忆了先生年轻时收藏的珍贵书籍,赞美了他书法技艺的高超,如“五十六字蟠骊珠”、“河南笔妙包欧虞”。接着,诗人感叹先生的文采与书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对家风的坚守。

诗中提到的“兰亭真本”和“消寒图”,暗示了先生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情趣。诗人后来在晋陵拜访老友,共同欣赏这些作品,并感叹它们的稀世价值。“酒阑郑重出诗册”描绘了他们品酒论诗的场景,而诗册中的绝句则体现了先生的晚年风采。

然而,这些珍贵的墨宝最终流落书肆,令人惋惜。诗人的侄孙以高价购得并妥善保存,表达了对先辈的敬仰。最后,诗人感慨人生如戏,唯有先生的书法能长久流传,成为后人吟咏的对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既赞扬了金桧先生的艺术成就,也寓含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

收录诗词(13)

王苏(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乌江

楚歌四面天茫茫,数行泣掩重瞳光。

君王岂特万人敌,淮阴自将十万当。

东城仅存廿八骑,犹能斩将夸身强。

大泽掀泥走辟易,神骓难踏波汪洋。

泗上亭长逼兄弟,乌江亭长须君王。

江东虽小尚足王,一语气已吞萧张。

曷不用之作舟楫,汉兵后至无帆樯。

货宝妇女委弃尽,纵不富贵宜还乡。

胡为刎颈赠故旧,实乃自暴非天亡。

至今遗庙向江涘,尘土满目春风凉。

阶前舞草何旖旎,贞魂不屑为鸳鸯。

思将白铁铸项伯,舁而跽之两戺旁。

男儿失节美人死,寘令相对知惭惶。

惜哉亭长计不售,姓名乡里遗子长。

八千子弟无一返,孤儿泣血心慨慷。

钟离昧存季布在,呼使将此恢咸阳。

事功不成死未晚,仆者复起诚难量。

鸿门一误乌江再,杜默何缘涕泗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将至武昌先寄匡山(其一)

客星煜煜照江波,听尽吴歌听楚歌。

黄鹤九霄仙迹远,赤乌千古霸才多。

烧春别贮蒲萄斛,藻夏新裁蛱蝶罗。

曾共玉堂天上坐,不知今夕景如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将至武昌先寄匡山(其二)

投老闲身一死生,故人况有故乡情。

芙蓉不解留王迥,鹦鹉何妨殉祢衡。

短棹萧凉邀月色,新篇悲健杂江声。

旧游难访洪厓洞,西望长嗟泪满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邳州道中

将晓留明镜,残辉照客颜。

寒沙微有树,薄雾不成山。

村远鸡声近,秋凉马意闲。

生平追胜迹,今日傍江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