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十三)追和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尤]韵

翻译

我从前如李白是钓鳌的巨手,而今却如邵平成了隐居种瓜的园丁。三伏交秋的时节重来吴县,准能欣赏到太湖美秀丽的秋景。人世风波在耳边摇荡,千古功名在身外飘浮,何时能让我张开神弓射金兵?辜负了大丈夫的雄心壮志,无奈何望着故园生愁发怔。
我常梦见受敌人蹂躏的中原,老泪纵横挥洒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陈登志在天下的豪气,不似求田问舍的许汜。我有刘备忧国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楼上卧睡。头发已稀疏还加上几根银丝,喜听清凉夜的倾盆大雨,在屋顶瓦沟上哗啦鸣脆。雄心壮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阴白白地随百川向东流逝。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钓鳌客:谓人有大志。
削迹:屏迹,表示隐居。
种瓜侯:引召平种瓜事。
吴会:今江苏吴县。
三伏:夏季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合称为三伏。
俗谚:(第)三伏在秋。
五湖:此指太湖。
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代当作胡星。
此用旄头指金兵。
孤负:即辜负。
南州:泛指南方。
豪气:豪迈的气概。
百尺卧高楼:引三国陈登斥许汜徒有国士之名,而无救世之志事。
清夜:清静的夜晚。
瓦鸣沟:即瓦沟鸣。
急雨在屋顶的瓦沟上哗哗流淌。
壮心:豪壮的志愿,壮志。
付与:拿出;交给。
百川流:壮心随水东流,喻有志未伸。

鉴赏

此诗是北宋时期词人张元干的作品,名为《水调歌头·追和》。从内容来看,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怀旧的情感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深切回忆。

开篇“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两句,用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隐者生活的场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则表明诗人在炎热的夏季再次回到江南地区,亲眼所见的是五湖之美,但已是秋意渐浓。

"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这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荣华的回忆和现实中的落寞感。耳畔之风波象征着世事无常,功名如浮云难以把握;男儿志气未酬,故园愁绪难断。

接下来的"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坚持。元龙湖海之豪气象征着诗人的胸怀与抱负;卧高楼寓意于超脱尘世的愿望;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是对人生易逝和自然景物的感慨;喜听瓦鸣沟,则显示了诗人在宁静之中寻得心灵的安宁。

总体而言,这首词通过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抒发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面对现实无常、人生易逝时的坚持与不甘平庸。

收录诗词(422)

张元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 字:仲宗
  • 号:芦川居士
  • 籍贯:真隐山
  • 生卒年:1091年—约1161年

相关古诗词

长相思令/长相思(其一)

香暖帏。玉暖肌。娇卧嗔人来睡迟。印残双黛眉。

虫声低。漏声稀。惊枕初醒灯暗时。梦人归未归。

形式: 词牌: 长相思

长相思令/长相思(其二)

花下愁。月下愁。花落月明人在楼。断肠春复秋。

从他休。任他休。如今青鸾不自由。看看天尽头。

形式: 词牌: 长相思

风流子.政和间过延平,双溪阁落成,席上赋

飞观插雕梁。凭虚起、缥缈五云乡。

对山滴翠岚,两眉浓黛,水分双派,满眼波光。

曲栏干外,汀烟轻冉冉,莎草细茫茫。

无数钓舟,最宜烟雨,有如图画,浑似潇湘。

使君行乐处,秦筝弄哀怨,云鬓分行。

心醉一缸春色,满座疑香。

有天涯倦客,尊前回首,听彻伊川,恼损柔肠。

不似碧潭双剑,犹解相将。

形式: 词牌: 风流子 押[阳]韵

兰陵王(其二)

绮霞散。空碧留晴向晚。

东风里,天气困人,时节秋千闭深院。帘旌翠波飐。

窗影残红一线。

春光巧,花脸柳腰,勾引芳菲闹莺燕。闲愁费消遣。

想娥绿轻晕,鸾鉴新怨。单衣欲试寒犹浅。

羞衾凤空展,塞鸿难托,谁问潜宽旧带眼。

念人似天远。迷恋。画堂宴。看最乐王孙,浓艳争劝。

兰膏宝篆春宵短。拥檀板低唱,玉杯重暖。

众中先醉,谩倚槛、早梦见。

形式: 词牌: 兰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