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津门感事(其三)》由清代诗人张秉铨所作,通过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世事无常、个人愁绪与国家忧虑交织的复杂心境。
首句“酒酣万事付悠悠”,开篇即以饮酒为引子,表达在醉酒的状态下,面对世间种种纷扰,只能选择暂时忘却,寄希望于时间的流逝来平复内心的波澜。然而,“其奈消愁愁更愁”一句转折,揭示了愁绪并非那么容易被遗忘或消除,反而可能因逃避而变得更加沉重。
接下来的两句“去国荀卿偏适楚,辞家王粲强依刘”,运用典故,将自己比作历史上的两位文人——荀卿和王粲。荀卿曾游历楚地,王粲则被迫依附他人,表达了诗人虽有才华,却在现实面前难以施展,不得不远离家乡、投靠他人,但内心仍怀有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虚声到耳惊风鹤,浩气填胸逼斗牛”描绘了一种内心世界的激烈冲突。一方面,外界的声音可能带来惊惧,如同风吹过山林间的鹤鸣;另一方面,诗人内心充满豪情壮志,仿佛能与天斗,与地争,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
最后,“一语自嘲还自笑,江湖也抱庙廊忧”总结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他以自嘲的方式面对自己的矛盾和无奈,同时又意识到,即使身处江湖,心中依然牵挂着庙堂之上的国家大事,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