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草阁萧萧对碧山。野翁中夜梦龙颜。
一庭春雨长苔斑。
溪上群鸥堪作伴,林间倦鸟自知还。
怜君两度叩柴关。
这首明代诗人夏言的《浣溪沙·其十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草阁萧萧对碧山",开篇即以草屋的简朴与青山的静谧相对照,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野翁中夜梦龙颜",点明主人公的身份——一位隐居山野的老者,他在夜晚梦见了帝王的容颜,暗示了他对过去的官场生活的回忆或向往。
"一庭春雨长苔斑",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湿润和岁月的痕迹,春雨绵绵使得庭院青苔滋生,显示出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恬淡。"溪上群鸥堪作伴,林间倦鸟自知还",通过群鸥和倦鸟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鸥鸟成为他的伙伴,倦鸟则懂得归巢,寓意着生活的自在与心灵的归宿。
最后两句"怜君两度叩柴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吴中书昂的关怀和理解,他同情并欣赏对方两次来访的执着,可能暗含着对友人仕途或生活选择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景寓情,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不详
汉族。明正德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世宗继位,疏陈武宗朝弊政,受帝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悉夺还民产。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又擢为首辅。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其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
去年京国一相逢。道上行人已避骢。
果然雕翮振秋风。
老我一区依葛水,劳君两度访灵峰。
春波画舫又匆匆。
富春向来碧溪长。
昭德祠前草树香,劳君三载护甘棠。
闻道儿童留别驾,谁教风雨送归航。
眼中清浊付沧浪。
浮云逝水自纵横。白日青天老眼明。
怜君万里独南征。
雨过前溪添草色,花飞上苑自莺声。
野翁无限惜春情。
池阁山亭竹树凉。南风时送菱荷香。
故人相对倒清觞。
胜负已看棋局罢,浮沉谁著钓丝长。
耳边孺子咏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