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溪十首.望江峰

念昔有此峰,在彼江陵先。

举世未能知,愚亦望同贤。

我来心益闷,欲上天公笺。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回忆起从前有座山,它位于江陵那一带。
世间无人能识其珍贵,我这愚者也期盼与贤者共识。
我今日来到此地心情更加烦闷,想要上天倾诉我的衷肠。

注释

昔:从前。
峰:山峰。
江陵:古代地名,今湖北荆州。
举世:全世界,全社会。
未能:不能够。
知:了解,认识。
愚:愚蠢,谦称自己。
贤:贤能的人。
心:心情。
益:更加。
闷:烦闷,压抑。
欲:想要。
上:登上。
天公:古人对天的尊称。
笺:书信,此处指向上天诉说。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之美与诗人内心世界的古诗。诗人通过对昔日所见之峰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渴望。在开篇,"念昔有此峰,在彼江陵先"几句,诗人首先设置了一种时空交错的意境,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遥远的地方。这里的“此峰”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诗人心中的一块精神寄托。

接着,“举世未能知,愚亦望同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对智者的敬仰。在这个世界上,许多事物都未为人所了解,而诗人尽管自认为愚笨,也希望能够达到贤士的水平。这种自谦之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满足与追求。

最后,“我来心益闷,欲上天公笺”一句,则描绘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强烈愿望。诗人在此山水之间游历,原本希望心境能得到开阔,但反而感到更加沉闷。这份沉闷促使他产生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愿望——“欲上天公笺”,即想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上报于天。这里的“天公笺”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是诗人心目中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或事物。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深邃,以及对于知识与智慧的永恒追求。

收录诗词(514)

姚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 号:称“姚
  • 籍贯:陕州硖石

相关古诗词

杏溪十首.渚上竹

叶叶新春筠,下复清浅流。

微风屡此来,决决复脩脩。

诗人月下吟,月堕吟不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杏溪十首.溪路

此路何潇洒,永无公卿迹。

日日多往来,藜杖与桑屐。

路边何所有,磊磊青渌石。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拾得古砚

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

昨朝得古砚,黄河滩之侧。

念此黄河中,应有昔人宅。

宅亦作流水,斯砚未变易。

波澜所激触,背面生罅隙。

质状朴且丑,今人作不得。

捧持且惊叹,不敢施笔墨。

或恐先圣人,尝用修六籍。

置之洁净室,一日三磨拭。

大喜豪贵嫌,久长得保惜。

形式: 古风

秋中寄崔道士

贫居雀喧噪,况乃静巷陌。

夜眠睡不成,空庭闻露滴。

旁有一杯酒,欢然如对客。

月光久逾明,照得笔墨白。

平生志舒豁,难可似兹夕。

四肢得自便,虽劳不为役。

故人山中住,善治活身策。

五谷口不尝,比僧更闲寂。

我今暂得安,自谓脱幽戚。

君身长逍遥,日月争老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