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四十七)

衲僧家,不潇洒。嫌人赞,爱人骂。

无诤三昧,知音者寡。三昧即且置,如何是无诤。

客来须接,贼来须打。

浪宕楼头无藉在,零丁利帝可怜生。

恶叉聚是此中人,佛子住非他处成。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口吻,探讨了佛法中的“无诤”与“知音”的概念。诗人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僧侣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首先,“衲僧家,不潇洒”,开篇便以僧侣的形象引入,强调了僧人的生活并非世俗眼中的潇洒自在,而是充满了修行的艰辛与内心的平静。“嫌人赞,爱人骂”,进一步揭示了僧人在世间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无论是赞美还是责骂,都难以避免,这反映了僧人超脱世俗、不为外物所动的心态。

接着,“无诤三昧,知音者寡”,点明了僧人追求的境界——“无诤三昧”,即在面对纷扰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但这样的境界却少有人能真正理解或认同,体现了修行之路的孤独与艰难。

随后,“三昧即且置,如何是无诤”,诗人提出疑问,即使暂时放下修行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争呢?这个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答。

“客来须接,贼来须打”,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僧人对待外界的态度:对于来访的客人,应以慈悲之心接纳;而对于侵犯者,则需以正当手段自卫。这不仅体现了僧人对道德原则的坚守,也暗示了佛法中“以戒为师”的理念。

“浪宕楼头无藉在,零丁利帝可怜生”,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于世的形象,比喻僧人如同孤舟独行于波涛之中,虽处境艰难,却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与生活方式,体现了僧人对佛法的坚定信念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最后,“恶叉聚是此中人,佛子住非他处成”,诗人通过对比,指出那些聚集在“恶叉”(可能指邪恶、不正之徒)身边的人,并非真正的修行者,而真正的佛子(即修行者)则应选择在正确的道路上成长,远离诱惑与干扰,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整首诗通过僧人生活与修行的描述,展现了佛法中关于无争、知音、道德与自我超越的深刻思考,以及僧人面对世俗挑战时的坚定与智慧。

收录诗词(1648)

释居简(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四十八)

佛真法身,抵死谩生。自沽村酒,自把磁瓶。

却著衫来作主人。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四十九)

拟破一微尘,分明昧此经。

如何破经卷,出此一微尘。

形式: 偈颂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五十)

恶星临照命宫时,雪重山寒眼?痴。

我似钓鱼船上客,还将哥逻报君知。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五十一)

日日雨,夜夜雨。锁了日轮,闭了月户。

稻也坏,麦也坏。

不知者个坏不坏,问取明州憨布袋。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