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秋夜》由明代诗人孙传庭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一位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首联“经年长作客,独夜况逢秋”,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常年离家在外,每逢夜晚,孤独感倍增,尤其是秋天的夜晚,更是让这份孤独与凄凉更加浓重。这两句通过“经年”、“长作客”、“独夜”、“况逢秋”等词,营造出一种远离家乡、孤身一人在异乡过夜的凄凉氛围。
颔联“烛影摇乡思,砧声乱旅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烛光摇曳,映照着游子内心的乡思;捣衣声杂乱,搅动着游子的旅途之愁。烛影与乡思、砧声与旅愁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旅途劳顿的感慨。
颈联“梦随鸿北下,心逐火西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鸿雁南飞、火焰向西燃烧来象征游子的思绪和心绪。鸿雁北下,暗示着诗人对故乡的向往;火焰西流,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这两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尾联“山月今方好,安能载酒酬”,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好的山月图景后,诗人却发出无法以酒相酬的感慨。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无法与亲人共享此景的遗憾。整首诗在描绘秋夜景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旅途之苦,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