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赏芍药(其四)

春逐长安担上归,此花真觉眼中稀。

新题翰苑图犹在,旧事扬州草自菲。

索赏向人心已醉,试开经日手频围。

欲知近侍承恩地,长共西垣与北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内阁赏芍药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诗人李东阳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首句“春逐长安担上归”,以“春”字开头,暗示季节更迭,仿佛春天随着农夫的担子一同回归,引出了一种时间流转的感慨。接着,“此花真觉眼中稀”,点明主题——芍药,表达了对这种花卉的珍视与赞叹,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逐渐稀缺的忧虑。

“新题翰苑图犹在,旧事扬州草自菲。”这两句通过对比新旧,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翰苑图代表的是文人墨客的创作,而扬州草则象征着过往的风土人情。通过“犹在”与“自菲”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记忆的珍视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索赏向人心已醉,试开经日手频围。”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表达。索赏之人的心已经沉浸在对美的追求中,仿佛被芍药的美丽所醉。而“经日手频围”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长时间围绕芍药欣赏的情景,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仰。

最后,“欲知近侍承恩地,长共西垣与北扉。”这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权力中心,暗示了芍药不仅是一种自然界的美丽,也是宫廷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的重量。通过“近侍承恩”与“西垣北扉”的描述,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美与政治权力相联系,展现了明代宫廷生活的独特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芍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权力等多重元素的融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力。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动和文化的传承。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秦公邀赏芍药(其一)

妙手何人簇绛纱,平台惊见数枝斜。

梁家园里无遗种,吏部庭前得好花。

量浅莫将深盏酌,眼昏犹用密帘遮。

诗中近侍非公论,谁说唐人是作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赏红药(其一)

三岁归来始一看,捲帘深坐傍栏干。

数枝带雨开何晚,此日怜春别更难。

封殖喜留佳种在,低回如语旧盟寒。

裁诗为唤东君转,酒盏花前正尔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赏红药(其二)

莫怪多情尽日看,春残花谢总相干。

迟开已待花神入,真赏能逢地主难。

翠幄微香吹渐远,玉盘承露泻初寒。

三年拟试沉香笔,却算行期为尔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芍药

秀色春前发,浓阴雨后看。

持杯贺花相,先失得休官。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