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俞氏草堂

浣花老人溪上住,野梅官柳桥西路。

碧鸡坊外少人行,晓带春星自来去。

荒基藓合无寻处,峡川万古流诗句。

紫芝之孙居澄江,琼茅结宇青竹窗。

南墙夜深塔铃语,古寺白鹤飞来双。

索我新吟写君趣,开卷悠然起幽思。

我尝十年卜山居,经营未有瀼西地。

风流纵似老参谋,资给应无贤录事。

愿君分借半间云,胜日当携茶具至。

形式: 古风

翻译

住在溪边的老者名叫浣花,他的家在野梅盛开、官柳依依的小路西头。
碧鸡坊外行人稀少,清晨带着星星的光辉独自来去。
荒废的基地长满苔藓,找不到踪迹,只有峡川流水千年如诗般流淌。
紫芝的后裔居住在澄江边,他们的屋舍用琼茅建造,窗户则是青竹装饰。
夜晚南墙上塔铃声响起,古寺中白鹤成双飞舞。
请你写下你的新诗,让我感受到你的雅兴,翻开书卷,思绪悠然生出。
我曾梦想十年山居生活,但仍未在瀼西找到理想的居所。
即使我风流不减当年参谋,恐怕也没有贤能的录事那样的财富。
希望你能分借半间云屋给我,好日子时我会带着茶具来访。

注释

浣花:诗人自指。
溪上:溪边。
野梅:野生梅花。
官柳:官道旁的柳树。
碧鸡坊:地名。
晓带:清晨带着。
荒基:废弃的基地。
藓合:长满苔藓。
紫芝:传说中的仙草。
澄江:清澈的江水。
南墙:南面的墙壁。
塔铃:寺庙里的塔铃。
索:请求。
新吟:新创作的诗。
卜山居:选择山居。
瀼西:地名。
老参谋:比喻有才华的人。
贤录事:古代官职,负责记录事务。
分借:分享。
半间云:半间云屋,形容清幽之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住在溪边的老者,浣花老人,他的居所位于野梅盛开和官柳夹道的小路旁,环境清幽。碧鸡坊外行人稀少,他独自在清晨带着星星的照耀来去。周围的荒废遗址被青苔覆盖,难以寻觅,而溪谷中流淌着万古不息的诗句,仿佛在诉说着历史。

诗人接着提到一位名叫紫芝的后裔,居住在澄江边,他的草堂建在竹林之中,屋檐下是青翠的窗户。夜晚,南墙边传来古塔的铃声,伴随着一对白鹤飞过,增添了静谧的禅意。诗人请求朋友允许他将自己的新作书写于此,以表达对朋友生活的欣赏和对草堂环境的向往。

诗人自述曾有十年的心愿,想要在山中筑庐,但尚未觅得理想的居所。他自嘲即使有如老参谋般的风流才情,恐怕也无法像贤录事那样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最后,他恳切地希望朋友能分享半间草堂,好在晴朗的日子一同品茗赏景。

整首诗通过描绘俞氏草堂的环境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宋末元初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625)

陆文圭(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文学家。博通经史百家,兼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术之学。墙东先生是元代学者的雅号,“墙东”并非是他居住澄东的意思。西汉末年,北海人王君公因为遭遇王莽篡权的乱世,当牛侩(买卖牛的中间人)以自隐。当时人们称他为“避世墙东王君公”。见《后汉书·逄萌传》。后来以“墙东避世”作为隐居于市井的典故,“墙东”指隐居之地。墙东先生指的是隐士,对于这个雅号,他自己也欣然接受,将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为《墙东类稿》

  • 字:子方
  • 号:墙东
  • 籍贯:江阴(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52~1336

相关古诗词

得己堂

为己终成物,为人适丧己。

得之以为重,丧者深可耻。

与其乞墦生,不若蒙袂死。

贫贱勿失色,富贵亦勿竞。

穷达本无心,安于义与命。

人受命于天,颜孟独能正。

形式: 古风

深山佳处子昂为宣城友人书(其一)

浊流不受美女鉴,丑石乃似顽夫形。

行尽溪山千百里,只宜此地结茅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清明日偕赵云壁张仲实顾伯玉张见山游分韵得好字以百家衣补之赵故嘉禾宰今为学官坐中多及学校事

清明花乱开,今日风日好。

吾得及春游,相期拾瑶草。

城市多嚣尘,客衣日杲杲。

何时一樽酒,且试开怀抱。

王孙丈人行,生世何用早。

为乐当及时,蹉跎觉年老。

虚名复何益,弃捐勿复道。

但愿崇明德,藏身以为宝。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雪夜不寐偶成短句十首用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为韵(其四)

男儿不得志,壮心惜徂年。

长空起雕鹗,目送入寥天。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