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玄洞

遨游倦听水声潺,却爱灵岩引憩间。

树拥倒晖穿嶂曲,风牵斜雨洒藤弯。

半袈裟里须弥现,隙滹阿中法界宽。

为纳千僧浑不见,欲于此地扣禅关。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厌倦了游历,喜欢在灵岩山间休息。
树木环绕,夕阳穿过山峦曲折,风吹着斜雨打在藤蔓上弯曲。
在半掩的佛衣下,巨大的须弥山显现,缝隙中佛法广大无边。
容纳了上千僧人却看不见,我想要在此地敲响禅修之门。

注释

遨游:漫游、游历。
倦:疲劳。
潺:流水声。
灵岩:一座山的名字。
引憩:引导休息。
树拥:树木围绕。
倒晖:落日余晖。
嶂曲:山势曲折。
风牵:风吹动。
斜雨:倾斜的雨水。
藤弯:藤蔓弯曲。
半袈裟:半遮的佛袍。
须弥现:须弥山显现(佛教中的象征)。
隙滹:缝隙。
阿:佛教用语,表示空间。
法界:佛法世界。
千僧:上千名僧人。
浑不见:完全看不见。
扣禅关:敲击禅门(寻求领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曹叔远的《通玄洞》,描绘了作者在游历中对灵岩寺通玄洞的独特感受。首句“遨游倦听水声潺”,表达了诗人旅途劳顿后对宁静环境的向往。接着,“却爱灵岩引憩间”点出他选择在灵岩山休息,对这里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树拥倒晖穿嶂曲,风牵斜雨洒藤弯”两句,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夕阳穿过山峦,风雨轻拂藤蔓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诗人运用“拥”、“穿”、“牵”、“洒”等动词,赋予静态景致以动态感。

“半袈裟里须弥现,隙滹阿中法界宽”一句,将视线转向洞内的佛像和空间,比喻佛法广大无边,仿佛在狭窄的洞穴中也能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最后,“为纳千僧浑不见,欲于此地扣禅关”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虔诚与对禅修的渴望,即使容纳千僧也难以察觉其存在,他希望能在此地深入禅修,寻求内心的领悟。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通玄洞的自然景观和禅意氛围,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

收录诗词(2)

曹叔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锦浪亭

泸江东山山更奇,骑鲸飞仙归未归。

桃花千树烂春昼,莫作韩子荒唐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宝源天富国,咸脉海分潮。

形式: 押[萧]韵

剑门关

凿开千里地,通得一隅天。

叠嶂连三峡,重门扼两川。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次胡馀学同年四首(其四)

力田元不怵凶饥,瘠者为谁谁是肥。

但得高堂翁媪健,定知奕世子孙宜。

追风骐骥骤仍蹶,览德鸾凤栖或飞。

有酒急须频对月,桂枝香了到梅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