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慢.赠太守杨太尉

声慑燕然,势压横山,镇西名重榆塞。

干霄百雉朱阑下,极目长河如带。

玉垒凉生过雨,帘卷晴岚凝黛。

有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长啸,畴昔驰边骑。

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

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

锦带吴钩未解,谁识凭栏深意。

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

形式:

翻译

威震燕然,气势压过横山,镇守西部的名声重于榆塞。
在高耸的城墙下,朱红栏杆映入眼帘,远望黄河如一条带子。
雨后玉垒之地带来清凉,晴空中的岚气凝聚成黛色。
城头的钟鼓直入云霄,仿佛春雷从天外传来。
昔日边疆驰骋的骑兵,倾听陇底胡笳声,风中飘扬着双旗。
白发将军身经百战,曾欲俘虏敌国君王。
虽佩带锦带和吴钩,但无人能理解他倚栏的深沉之意。
空旷的战场,傍晚牧马声在无尽的沙场上回荡。

注释

燕然:古战场名,此处象征边关。
横山:泛指北方山脉。
榆塞:古代边防要塞,以榆树众多而得名。
干霄:直达天空。
雉:城墙上的矮墙,引申为城墙。
晴岚:晴朗天气中的山岚。
畴昔:往昔,从前。
边骑:边境的骑兵。
笳: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锦带:华丽的腰带,常用于装饰。
吴钩:吴地制造的弯刀,代指武器。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种边塞的壮丽景象和军事氛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军事活动的叙述,展现了边疆地区的雄伟与肃穆。开篇“声慑燕然,势压横山”即设定了一种威严而宏大的画面,其中“声慑燕然”可能暗示着边塞之地的警报声响,而“势压横山”则形象地表达了军事力量对自然景物的压迫感。紧接着,“镇西名重榆塞”指出了诗人所在位置的重要性,是一处军事要塞。

接下来的“干霄百雉朱阑下,极目长河如带”则是对边疆地区壮观自然景象的描绘,“干霄百雉”可能指的是连绵不断的城墙,而“朱阑”则是一种建筑物,常用来形容高大雄伟的建筑。这里与“极目长河如带”相呼应,展现了边疆地区辽阔的自然景观。

诗中还通过“玉垒凉生过雨,帘卷晴岚凝黛”表达了一种清新的气氛和自然之美,而“有城头、钟鼓连云,殷春雷天外”则是对军营生活的描绘,其中“城头、钟鼓连云”形象地展现了边塞军营的日常生活,而“殷春雷天外”则可能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

此后,“长啸,畴昔驰边骑。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继续强化了边塞的军事氛围,其中“长啸”可能是指战马的嘶叫声,而“畴昔驰边骑”则表达了一种历史悠久的边塞守卫之情。紧接着,“听陇底鸣笳,风搴双旆”则通过对军队行进声音和旗帜飘扬的描写,再次强调了边疆地区的军事活力。

“霜髯飞将曾百战,欲掳名王朝帝”中,“霜髯飞将”形象地描述了一位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将领,而“欲掳名王朝帝”则可能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或是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最后,“锦带吴钩未解,谁识凭栏深意。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中,“锦带吴钩未解”可能是指某种未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而“谁识凭栏深意”则表达了一种对边塞生活和军事任务的深刻理解。结尾的“空沙场,牧马萧萧晚无际”则以一种淡远的笔触结束了全诗,给人一种无尽的寂寞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景物和军事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诗人的个人情感。

收录诗词(351)

吴则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年至一1121年字子副,富川(一作永兴。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以父荫入仕。会为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则礼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书录解题》并傅于代

  • 籍贯:今湖北阳新)

相关古诗词

声声慢.凤林园词

林塘朱夏,雨过斑斑,绿苔绕地初遍。

叶底雏莺,犹记日斜春晚。

芙蕖靓妆红粉,傍高荷、闲倚歌扇。

轻风起,縠纹滟滟,翠生波面。

可是追凉月下,清坐久,微云屡遮星汉。

露湿纶巾,遥望玉清台殿。

白头共论胜事,须偿五湖深愿。

南枝好,有南飞乌鹊,绕枝低转。

形式: 词牌: 声声慢

绛都春(其二)

韶华渐好。报锦里又是,春风来早。

昴宿降萧,崧岳生申符英表。三朝倖望人倾祷。

寿与长城俱老。碧油红旆,高牙大纛一时荣耀。

矫矫。甘泉旧德,少年日,翰苑玉堂曾到。

润饰帝谟,粉泽皇猷文章妙。主盟经济尊吾道。

早晚促归岩庙。愿同海内苍生,伫看凤诏。

形式: 词牌: 绛都春

秦楼月/忆秦娥.送别

怅离阕。淮南三度梅花发。梅花发。

片帆西去,落英如雪。新秦古塞人华发。

一樽别酒君听说。君听说。胡笳征雁,陇云沙月。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减字木兰花(其二)

梅花未彻。付与团团沙塞月。端欲捐书。

去乞君王丈二殳。貂裘锦帽。盘马不甘青鬓老。

底事偏奇。细草平沙看打围。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