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仲冬八日元衡携两诗过访及归次韵酬送后篇兼寄张武子(其一)

每将幽事当功名,唯欠能诗竹里僧。

径写此篇为疏引,庵成来往岂无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翻译

常常把隐居的趣事当作功名来看待,只缺一个能在竹林中作诗的僧人。
我特意写下这首诗作为邀请信,庵堂建成之后,往来难道没有凭证吗?

注释

每将:常常。
幽事:隐居的乐趣或秘密事情。
当:当作。
功名:世俗的名声和地位。
唯欠:只缺。
能诗:擅长作诗。
竹里僧:住在竹林中的僧人。
径写:特意写下。
此篇:这首诗。
为:作为。
疏引:邀请信或引导。
庵成:庵堂建成。
岂无凭:难道没有凭证或理由。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镃的作品,通过对诗句“每将幽事当功名,唯欠能诗竹里僧。径写此篇为疏引,庵成来往岂无凭。”的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文人的境界和情怀。

首先,“每将幽事当功名”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声的淡然态度,每次都能将隐秘的事物比作功业来看待,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紧接着“唯欠能诗竹里僧”则显示出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尽管在名声上有所保留,但对于自己的文学才能却是充满信心的,就像隐居于竹林中的僧侣一般。

第二句“径写此篇为疏引”表明诗人通过直接而自然地书写这首诗作为一种引导或解释,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最后,“庵成来往岂无凭”则是说在他的庵堂里,无论是来去的行人还是留宿的僧侣,都能成为他情感交流的依凭,这不仅反映了诗人的胸怀,也体现了他对交流与分享的渴望。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又不失联系世俗的情怀,展示了一位文人在隐逸生活中追求精神自由和情感沟通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甲辰仲冬八日元衡携两诗过访及归次韵酬送后篇兼寄张武子(其二)

合处畴能證不疑,吾宗神秀岁寒姿。

无书寄便今犹懒,说似应须倩老师。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白头翁鸟

桧丛幽啭惬新晴,巧好春林百鸟声。

羽辈误教推皓首,细听多是少年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白杨梅

兴高团雪缀珍丛,弹火烧林一洗空。

驿骑不供妃子笑,冰姿犹胜荔枝红。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石门小泊

近村非少茂林枝,十二乌巢一树栖。

应恐此间难觅句,预先留作我诗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