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探索,以及对人间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天下山水原有志”开篇,引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随后“吾侪拈笔谁敢拟”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写之景的自信与自豪。接下来,“补残拾剩录漏馀”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与记录,虽难免被他人误解或评判。
“脚跟奔走半九州,问水寻山春复秋”两句,生动展现了诗人不畏艰辛,遍访名山大川的执着精神。接着,“到处有境因人胜,岂独此境籍儒流”则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在欣赏自然美景中的重要性,指出并非只有文人才能领略到自然之美。
“梧峰桂岫东西表,夕照晴岚何时了”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永恒,而“宝溪石径乐渔樵,几曲沧浪归路窈”则转向对乡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最后,“龙津之渡晚嘈嘈,两岸归人不绝号”、“东埔之农春起早,一年首事肯辞劳”、“龟峰古塔禅留址,燕石长亭客设醪”等句,分别描绘了渡口的繁忙景象、农民的辛勤劳动以及寺庙的宁静氛围,展现了诗人对不同生活场景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
“能令胜境谁称首,因人何事吁嗟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反思了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短暂感慨。最后一句“我心尚壮尤少年,未识时伍如心否”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自我激励,展现出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间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