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二首(其二)

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

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出言到口角,缩舌悔恨并。

自省犹若此,况乃蚩蚩氓。

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缨。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一旦得势,所有的过错都消失;失去权势,再普通的人也会显得丑陋无比。
谁说王道之路宽阔无阻?即使道路艰辛,枯瘦之人也不敢前行。
说出的话到了嘴边,却又后悔,舌头都缩回了。
自我反省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无知的百姓。
因此可知,当今的贤人,没有一个不是出身显贵的官员。

注释

得志:得势,成功。
失志:失去权势,失败。
王路:王道,指统治者的正道。
枯槁:形容人瘦弱憔悴。
缩舌:舌头缩回,表示后悔。
蚩蚩氓:无知的百姓,比喻普通人。
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借指高官显贵。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觏所作,名为《感叹二首·其二》。诗中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评价的深刻反思。

“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这两句表明了当一个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时,所有的过错都可以得到宽恕;相反,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那么即使是微小的不端行为也会被人们所指摘。

“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这里的“王路”指的是正义之路,“枯槁”比喻那些已经失去生机和力量的东西。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即便是在公认的正确道路上,也需要小心谨慎,因为一旦稍有不慎,就可能会遭受非议。

“出言到口角,缩舌悔恨并。”这两句描绘了一种情况,即人们在说话时要非常谨慎,一旦话语脱口,就很难收回,因此常常会产生后悔之情。

“自省犹若此,况乃蚩蚩氓。”诗人通过“自省”(自我反思)表达了对于自己行为的不断审视和要求,同时也暗示了对于他人的宽容态度,因为每个人都有其局限和不足。

“故知当今贤,未有非簪缓。”这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当代贤士的赞美之词,“簪缓”在这里代表着高尚的品德。诗人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真正的贤者并无不良的行为存在。

总体来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社会公义以及对同侪的尊重态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语言表达,李觏展现了自己对于道德高尚和自我约束的追求。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感叹二首(其一)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

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

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

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

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解汤延祖字

仲尼作经授曾子,明稽至孝之终始。

始于事亲终立身,以是扬名于后世。

大雅有言念尔祖,述脩其德乃为美。

圣训昭昭十八章,写之琬琰千馀岁。

汤生本由义方教,石磨沙荡求成器。

其名延祖有意哉,吾以子立为之字。

立身之道将何如,非曰凡人富与贵。

不贤而位何能为,蝇虫岂不披红紫。

周公亦人舜亦人,口衔日月坐天际。

勖哉见善勿迟疑,往往后生诚可畏。

形式: 古风

震山岩

鲜日媚晴霭,泉石闽融融。

酒未醴于春,揖翠迎春风。

坐映圭璧秀,六合开情悰。

昔人袖全璞,傲睨追冥鸿。

里闾味前尘,慨慕滋无穷。

蓄蕴非一身,出处固异同。

形式: 古风

题昱师房三笑图

高僧不出院,屏画三笑图。

客子倦游者,欲去复踟蹰。

古人骨朽不可追,今人相见如古时。

人间触事入吾笑,何必门前有虎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