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董元恺的《东坡引·其三》以"琢针"为题,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深夜独自编织的情景。"夜来能暗认",暗示女子技艺娴熟,即使在黑暗中也能辨认针线,表现出她的专注与细心。"乞巧谁能信"则借牛郎织女的七夕传说,表达对爱情的期待和对织布技艺的自信。
"琢成双眼锋芒迅"形象地描绘了针眼的精细和女子手艺的精湛,"漫将丝线引"则写出她沉浸在纺织中的状态,仿佛忘记了时间。接下来的"欲吞如刺,啼痕隐隐",通过比喻,表达了女子因思念而感到心痛,泪水如同针刺一般,无声地滑落。
最后两句"敢辜负粉郎私赠,临行曾记郎衣准",女子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承诺不会辜负情人的赠物,表达了深深的爱意和责任感。"归来还自忖"则揭示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思虑,即使回到家中,仍沉浸在对他的思念和自我反省之中。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深情的女子形象,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对技艺的热爱,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