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了宋高宗赵构的统治时期。开篇“宋祚中否,高宗再兴”便点出了主题,将宋高宗置于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上,暗示了他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挑战。接着,“五马兆祥,七庙委灵”运用了象征手法,五马可能暗指五德终始说中的五种德行,兆祥则预示着吉祥的征兆;七庙委灵则可能是指七庙祭祀,委灵意味着托付神灵,表达了对宋高宗在位时国家命运的寄托与期待。
“志亏勾践,才谢光武”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勾践和光武帝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君主,分别代表了忍辱负重和雄才大略的形象。这里的“志亏”和“才谢”可能是在暗示宋高宗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其意志和才能未能达到前人之高度,这既是对宋高宗个人能力的一种评价,也反映了当时局势的严峻。
“恢复成虚,遗恨千古”则是全诗的总结,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宋高宗未能实现国家统一、恢复中原失地的遗憾之情,这种遗憾跨越了时间的长河,成为了千古遗恨。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刻揭示了宋高宗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与局限,以及其统治下国家未能完全复兴的遗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邃思考和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