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颂(其三)》由唐代僧人师备所作,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探讨了智慧与觉悟的深刻内涵。
首句“万里神光顶后相”,描绘了一种超越时空、光芒万丈的神妙景象,象征着智慧的光辉。这里的“万里”不仅指空间上的辽阔,更寓意着心灵视野的深远。接下来的“没顶之时何处望”,则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当智慧之光覆盖了整个心灵时,我们又如何在其中寻找到自我?这引发了对内在探索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事已成,意已休,此个从来触处周”,进一步阐述了智慧与现实的关系。这里“事已成”意味着事物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意已休”则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个世界,无论何时何地,都充满了智慧的触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最后两句“智者聊闻猛提取,莫待须臾失却头”,强调了智慧的获取与保持。对于智者而言,应当敏锐地捕捉并深入理解这些智慧的启示,而不能等到稍纵即逝的瞬间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这句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把握机会,不让智慧的火花在短暂的时刻中消逝。
整体来看,《颂(其三)》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智慧的本质、获取与应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智慧的主题,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觉醒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