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秋日山林中采药的行者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的静谧与禅意。
首联“采药秋山万木疏,霜吹瘦骨倦锄馀”,开篇即点明了季节与活动,秋山之上,万木稀疏,霜风吹拂着行者的瘦骨,他已疲惫于锄地劳作。这里通过“万木疏”和“霜吹瘦骨”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行者为生活奔波的艰辛。
颔联“云多忽讶寒峰失,僧少常逢古屋虚”,进一步描绘了行者的行走途中所见之景。云雾缭绕间,寒峰似乎突然消失不见,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绘,也隐含了行者在云雾中迷失方向的微妙情感。同时,“僧少常逢古屋虚”则透露出一种人迹罕至的荒凉感,与前一句形成对比,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
颈联“叩石杖声惊睡鹿,临溪笠影乱游鱼”,这两句通过行者敲击石杖的声音惊醒沉睡的鹿,以及其笠影投射在溪水中扰乱游鱼的场景,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这里的动静结合,不仅生动形象,也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尾联“翠微十里无人到,时过庵西闻读书”,最后两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宁静的境界。翠微深处,十里无人,只有偶尔传来的读书声打破这份寂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行者在自然中的感悟与心灵的升华,充满了诗意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