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庞嵩的《答问学》是一首寓言式的哲理诗,通过自然现象和道家思想进行阐述。首句“大化旋元根,无声亦无臭”描绘了万物根源的混沌状态,无始无终,无形无色。接下来,“时行自物生,处处春光漏”强调了事物生长变化的自然规律,如同春光渗透到每个角落。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心不应仅凭外在形式去理解世界,而应深入体悟其内在实质,“一实殊万分,瀰漫遍宇宙”,意指真理深邃广大,超越表面现象。接下来的诗句探讨虚实动静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诗人告诫学习者,要保持谦逊,避免自我损耗,“但保勿自亏,岂能强增凑”,强调内在修为的重要性。随后,他借用月亮盈亏的自然法则,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变化,“盈虚本无常,此理原不朽”。
最后,诗人批评那些片面追求的求知者,提醒他们不要执着于玄妙的理论,而应像婴儿般保持纯真,自然而然地领悟道理,“婴儿吾自存,坎离每相遘”。他以“若自煮空铛,于何问火候”比喻空洞的求知,暗示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
整首诗寓教于乐,借自然与道家智慧,教导人们在学习中保持谦虚、顺应自然,以及注重实践与体验,体现了明朝士人对知识追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