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学

大化旋元根,无声亦无臭。

时行自物生,处处春光漏。

人心曷睹闻,岂以形迹觏。

一实殊万分,瀰漫遍宇宙。

云无亦无无,云有宁有有。

虚实动静间,寂感相参透。

来也以此生,归也以此复。

但保勿自亏,岂能强增凑。

月窟通天根,时复倏时姤。

盈虚本无常,此理原不朽。

云胡一偏者,强向玄关叩。

触处固跃如,冥心更何究。

婴儿吾自存,坎离每相遘。

若自煮空铛,于何问火候。

老子固犹龙,学之恐差谬。

孔圣真时中,天地等高厚。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庞嵩的《答问学》是一首寓言式的哲理诗,通过自然现象和道家思想进行阐述。首句“大化旋元根,无声亦无臭”描绘了万物根源的混沌状态,无始无终,无形无色。接下来,“时行自物生,处处春光漏”强调了事物生长变化的自然规律,如同春光渗透到每个角落。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心不应仅凭外在形式去理解世界,而应深入体悟其内在实质,“一实殊万分,瀰漫遍宇宙”,意指真理深邃广大,超越表面现象。接下来的诗句探讨虚实动静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诗人告诫学习者,要保持谦逊,避免自我损耗,“但保勿自亏,岂能强增凑”,强调内在修为的重要性。随后,他借用月亮盈亏的自然法则,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变化,“盈虚本无常,此理原不朽”。

最后,诗人批评那些片面追求的求知者,提醒他们不要执着于玄妙的理论,而应像婴儿般保持纯真,自然而然地领悟道理,“婴儿吾自存,坎离每相遘”。他以“若自煮空铛,于何问火候”比喻空洞的求知,暗示实践与体验的重要性。

整首诗寓教于乐,借自然与道家智慧,教导人们在学习中保持谦虚、顺应自然,以及注重实践与体验,体现了明朝士人对知识追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679)

庞嵩(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嘉靖十三年举人。二十三年官应天通判,进治中,屡摄尹事,治堤筑防,平反冤狱,多有善政。迁南京刑部员外郎,进郎中,又迁曲靖知府,以老罢,年仅五十。早年从学于王守仁,讲学罗浮山,学者称弼唐先生。在官常集诸生相与讲习。后复从湛若水游。有《刑曹志》

  • 字:振卿
  • 籍贯:广东南海

相关古诗词

赠惺庵弟巡抚福建

予本樗栎资,早遂归林壑。

爰结同心盟,天关亦足乐。

独抱匡时忧,俯仰将谁托。

抗宗有奇英,楼前韡花萼。

始聘百里车,渐展骐骝脚。

四省肃埋轮,清风动山岳。

节钺齐扬间,直驰九边角。

岂翳独贤劳,养器需盘错。

今朝重出门,八闽再挥霍。

且慰苍生谣,伫看登台阁。

形式: 古风

送曾簿三首(其一)

曾公来几年,相见时亦稀。

今归云何许,问民民不知。

持以问庠序,庠序交赞之。

谓公待士礼,谓公爱民慈。

明明秉素质,可以民不欺。

形式: 古风

送曾簿三首(其二)

吾邑有令长,兼庶政庶狱。

职本粮储司,钱粮非吾属。

才本听断能,民词匪吾鞠。

官清有馀閒,艺圃课诸仆。

薪俸或缺时,易蔬以自足。

形式: 古风

送曾簿三首(其三)

重明洞普照,片云障其辉。

雨露岂不广,尺蔀遏其滋。

矧兹道兴废,实维命所司。

尼使或有时,行止非人为。

行矣安所遇,朗赋归来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