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唐代的克符道者所作,名为《颂(其四)》。它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及心灵世界的独特见解。
首句“人境俱不夺”,意味着在纷扰的人世间,诗人的心灵保持纯净,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接着,“思量意不偏”则表明他的思考公正而无偏颇,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理性。
“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两句,通过对比主客双方的对话,强调了言语交流中应遵循的平等与逻辑性,即无论对话的双方,其言论都应基于合理的逻辑和公正的原则。
“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运用了富有想象力的比喻,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直达精神深处的境界。诗人仿佛穿越了清澈的水潭,看到了月光的倒影,又如同穿透了碧蓝的天空,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地。这不仅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也寓意着对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最后,“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完全理解事物微妙作用的遗憾,以及在某种意义上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这里的“无缘”可能指的是未能达到某种理想的境界或未能领悟到事物的本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描述,探讨了心灵的净化、理性的思考、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超越世俗束缚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