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释子良圮远离尘嚣,遁入佛门的生活状态。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释子良圮在寺庙中的修行生活。首句“辞家译遍五天书”,透露出释子良圮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他不仅研读佛经,更是在翻译佛典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佛法的精髓。接着,“避乱聊寻废刹居”一句,点明了释子良圮选择寺庙作为避世之所的原因,或许是出于对社会动荡的逃避,或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片月池中观色相,千花塔下礼清虚”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宁静致远的氛围。月光洒在池面上,映照出水中倒影,仿佛是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体现;而在千花塔下,释子良圮以恭敬之心礼佛,表现出他对清净之境的向往和追求。
“行随流水因斋后,坐得新诗是偈余”则进一步描绘了释子良圮在日常生活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斋饭之后,他随水而行,感受自然之美,灵感涌现之时便即兴作诗,这些诗作仿佛是他心灵的咏叹,是对佛法的感悟与表达。
最后,“看说到城还不住,余生汨汨竟何如”表达了释子良圮对于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自身修行之路的深思。他虽然身处寺庙,但内心仍充满对世俗世界的关注,对未来充满了未知的期待与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释子良圮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现实世界的眷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