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低荒草誓师坛,邓艾心知战地宽。
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
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场图景,充满了古典战争的壮丽与悲壮。首句“天低荒草誓师坛”设置了一个宏大的背景,天空低垂,荒野之上有军队在誓师坛上进行誓言的仪式,显示出一场重大战役即将开始。而"邓艾心知战地宽"则透露出主帅对战局的洞察和胸怀。
接着,“鼓角迥临霜野曙”、“旌旗高对雪峰寒”两句通过对战争场面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这里的“鼓角”指的是战鼓声势,以及军队的阵列布置;“迥临霜野曙”则是指清晨时分,天还未亮,地面覆盖着薄霜,而军队已经在这个寒冷的早晨准备就绪。"旌旗高对雪峰寒"则强调了战场上的标志物——旌旗,在这冰冷的雪山之下飘扬,这些景象共同构筑了一幅战争画卷。
“五营向水红尘起”、“一剑当风白日看”两句,进一步加深了战争气氛。“五营”指的是军队的大规模行动,而"向水红尘起"则是战事紧迫的写照;“一剑当风白日看”则描绘出一个将领孤身一人,手持长剑,在狂风中挺立,以对抗天地之大。
最后,“曾从伏波征绝域”、“碛西蕃部怯金鞍”两句,通过回忆往事,强调了诗人或主人公的英勇历程。"曾从伏波征绝域"表明过往有过远征异域之旅;而"碛西蕃部怯金鞍"则是指某个特定的战役中,军队在边疆地区与蕃部作战,战马因恐惧而颤抖,这里“怯”字用得极好,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紧张和生死攸关。
整首诗语言雄浑,意境辽阔,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壮观景象,也反映出军人对于忠诚、勇敢与牺牲精神的追求。
不详
唐代诗人。后改名巨济。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关于生年,据方崧卿《韩集举正》考订。韩愈《送杨少尹序》作于长庆四年(824),序中述及杨有“年满七十”、“去归其乡”语。由此推断,杨当生于755年,卒年不详
关西诸将揖容光,独立营门剑有霜。
知爱鲁连归海上,肯令王剪在频阳。
天晴红帜当山满,日暮清笳入塞长。
年少功高人最羡,汉家坛树月苍苍。
知因公望掩能文,誓激明诚在致君。
曾罢双旌瞻白日,犹将一剑许黄云。
摇窗竹色留僧语,入院松声共鹤闻。
莫被此心生晚计,镇南人忆杜将军。
油地轻绡碧且红,须怜纤手是良工。
能生丽思千花外,善点秾姿五彩中。
子细传看临霁景,殷勤持赠及春风。
若将江上迎桃叶,一帖何妨锦绣同。
公子髫年四海闻,城南侍猎雪雰雰。
马盘旷野弦开月,雁落寒原箭在云。
曾向天西穿虏阵,惯游花下领儒群。
一枝琼萼朝光好,綵服飘飘从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