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山寄怀二弟

依栖崇儒里,咫尺鸟名山。

奈以红尘隔,因之举步艰。

穿花晓漏彻,何如桑者闲。

廿载为形役,今得拂衣还。

自酌龙湫水,照映鬓毛斑。

山灵应诮我,对之发赧颜。

题彼双脊令,饮啄就清湾。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翻译

居住在崇尚儒家文化的区域,近在咫尺处便是鸟儿名山。
然而尘世纷扰,行走变得艰难。
清晨穿过花丛,漏声清晰,怎比得上农夫的悠闲。
二十年来被形役所累,如今终于能脱下官服归隐。
独自饮用龙湫水,水中的倒影映出斑驳的鬓发。
山灵或许会笑话我,面对美景我也羞愧难言。
在那座山脊上题诗,只愿在此清溪边饮水啄食。

注释

依栖:居住、依托。
崇儒里:崇尚儒家文化的地方。
咫尺:极近的距离。
红尘:指尘世、世俗。
举步艰:行走困难。
晓漏:清晨的漏壶声,代指黎明。
桑者:农夫,这里指勤劳的人。
形役:身体和心灵的束缚,指官场劳役。
拂衣还:脱下官服,归隐。
龙湫水:龙湫,瀑布名,此处指清澈的山水。
鬓毛斑:斑白的鬓发,形容年老。
山灵:山神,象征自然。
赧颜:羞愧的脸色。
双脊令:可能指山脊上的建筑或景色。
清湾:清澈的河湾,寓意宁静的环境。

鉴赏

这首宋诗《游雁山寄怀二弟》是翁敏之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儒学生活的依恋以及对尘世纷扰的厌倦,以及对回归自然、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首句“依栖崇儒里”描绘了诗人长久以来的生活环境,接着“咫尺鸟名山”以生动的比喻写出山的近在咫尺,然而却被红尘所阻,行走变得艰难。诗人感叹自己二十年来被世俗事务牵累,如今得以脱身归隐。

“穿花晓漏彻,何如桑者闲”通过对比清晨的忙碌与农夫的悠闲,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羡慕。诗人感慨自己“廿载为形役”,现在终于可以“拂衣还”,即辞官归隐。他独自饮用龙湫水,镜照鬓边斑白,既有岁月流逝的感伤,也有对新生活的期待。

“山灵应诮我,对之发赧颜”一句,诗人想象山神可能会嘲笑他的改变,但诗人并不回避,反而坦然面对,甚至为此感到羞愧。最后,“题彼双脊令,饮啄就清湾”表达诗人决心在此过上简朴生活,仿佛雁一般在清澈的溪湾饮水栖息,寄托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怀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真挚,寓言深刻,展现了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心路历程,具有浓厚的田园诗风。

收录诗词(1)

翁敏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乡饮酒唱和诗

警书双羽出乎西,端坐凝香恶境移。

已铸剑锋成耒耜,更陶瓦缶作尊彝。

雅南歌里声千古,乾巽维边位两仪。

细数旴江知郡事,有如此事几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山房

清卧荒村绝点尘,疏钟敲月梦中闻。

山僧早起知何事,当户烧香礼白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山斋偶书

春风桃灼灼,秋雨黍离离。

眼底千年事,空山独坐时。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支]韵

访古村彦高不值留竹间

西风吹起一襟秋,遥度前村访子猷。

不见子猷空倚竹,此心犹为此君留。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