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梵才大士台州安隐堂

巢禽托静林,潜鱼恋深壑。

岂不能自安,翔泳得所乐。

达士远纷华,于兹守冲漠。

堂前鸣松风,堂后馥花萼。

好鸟时一呼,澄明望寥廓。

诗兴犹不忘,禅心讵云著。

所以得自然,宁必万缘缚。

未能与之游,怀慕徒有作。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翻译

鸟儿在宁静的树林中筑巢,鱼儿沉醉于深深的山谷。
它们难道不自得其乐,飞翔或游泳都有所依归。
明智的人远离尘世繁华,在这里守着内心的平静。
厅堂前松风阵阵,厅堂后花香四溢。
好鸟偶尔发出清鸣,视野开阔,心境澄明。
写诗的兴致依然在,禅心却淡泊无痕。
能如此顺应自然,怎能被万般俗事牵绊。
我虽不能亲身游历,心中向往之情只能寄托诗篇。

注释

巢禽:筑巢的鸟儿。
静林:宁静的树林。
潜鱼:隐藏的鱼儿。
深壑:深深的山谷。
自安:自我安适。
翔泳:飞翔和游泳。
达士:明智的人。
纷华:尘世繁华。
冲漠:内心的平静。
堂前:厅堂前。
馥花萼:花香四溢。
澄明:清澈明亮。
禅心:禅定之心。
云著:明显、显著。
自然:顺应自然。
万缘:万般俗事。
游:游历。
怀慕:怀念向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寄题梵才大士台州安隐堂》,通过对巢禽潜鱼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与自由的向往。诗人赞美了大士在尘世纷扰之外,选择在安隐堂中守持内心的冲淡与超脱,享受松风花香的自然之乐。堂前的松风和堂后的花香,以及好鸟的鸣叫,都成为诗人寄托诗情禅意的媒介。他感叹自己虽未能亲身游历,但心中充满对这种生活的深深怀念和向往。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心灵宁静的追求,以及对束缚于世俗之事的反思。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寄题滁州丰乐亭

泠泠幽谷泉,近在青峰下。

使君去穷源,林外留车马。

一径穿筱深,蔽日复潇洒。

行尽逢泓澄,翠影如可泻。

云树阴其旁,造物将有假。

引水开石池,结宇覆碧瓦。

乃知爱玩心,朝夕未忍舍。

近移溪上石,怪古苍藓惹。

芍药广陵来,山卉杂夭冶。

春禽时相鸣,宾从不应寡。

欲问淮南趣,还思洛阳社。

胜事已不辜,吟觞无倦把。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寄题滁州醉翁亭

琅琊谷口泉,分流漾山翠。

使君爱泉清,每来泉上醉。

醉缨濯潺湲,醉吟异憔悴。

日暮使君归,野老纷纷至。

但留山鸟啼,与伴松间吹。

借问结庐何,使君游息地。

借问醉者何,使君閒适意。

借问镌者何,使君自为记。

使君能若此,吾诗不言刺。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寄衡山福严长老

衡山几千里,闻在湘川侧。

云霞不可到,峰壑无由识。

方丈开其间,青松隐寒色。

飞鸿尚莫过,况寄双凫翼。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尉氏县阮籍啸堂

古城多瘦棘,莽莽连荒台。

不见长啸人,黄土空崔嵬。

北顾蓬池上,枯废生蒿莱。

当时思大梁,还望已徘徊。

今我复怀昔,岂不伤且哀。

鸟呼有遗响,英灵同土灰。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