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通讲师五偈(其二)

五月人间膏火煎,清风麈对有夤缘。

点头顽石能明證,借口虚空解讲玄。

随类佛身分百亿,出尘红卷等三千。

未闲相约蒲禅稳,作别又趋华雨筵。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翻译

五月人间如同油锅煎熬,清风拂过书卷中寻找缘分。
即使顽石点头也能证明佛法,借空谈玄妙之理来解说。
如来佛像化身无数,经卷中的红色文字仿佛三千世界。
尚未闲暇共坐蒲团禅定,告别之际又赴华丽的宴席。

注释

五月:农历五月。
膏火:比喻世间的苦难和纷扰。
煎:煎熬。
清风:清凉的风。
麈:古人用麈尾拂尘,此处指书卷。
夤缘:缘分。
顽石:比喻不理解的人或事物。
明證:明显的证明。
借口:托词。
虚空:虚无的空间,引申为抽象的概念。
解讲:讲解。
玄:深奥难解的道理。
随类:按照种类。
佛身:佛的形象。
分百亿:化身众多。
红卷:红色的经卷。
等三千:如同三千大千世界。
未闲:没有闲暇。
相约:约定。
蒲禅:蒲团禅定。
稳:安稳。
作别:告别。
华雨筵:华丽的宴会。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正觉所作的《谢通讲师五偈(其二)》。诗中,诗人以五月炎热的季节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与师友交流佛法的生动画面。"人间膏火煎"形象地写出世间的纷扰如同烈火般炽热,而"清风麈对有夤缘"则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讲师的清净对话显得尤为难得,暗示缘分的微妙。

"点头顽石能明证"运用了象征手法,顽石虽无知,但点头表示赞同,寓意深沉的佛法道理即使在寻常事物中也能得到体现。"借口虚空解讲玄"进一步强调了佛法的空灵和玄妙,即使是虚无的空间也能成为讲解的舞台。

"随类佛身分百亿,出尘红卷等三千"两句,通过描述佛像的千变万化和经卷的繁多,展现了佛法的广大和丰富,以及讲师的博学多识。

最后两句"未闲相约蒲禅稳,作别又趋华雨筵",表达了诗人与讲师虽然暂时告别,但心中对于静心修行的向往和对学问宴席的期待,流露出对师友情谊的珍视。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僧侣生活的情景,也寓含了对佛法的感悟和对师长的敬仰。

收录诗词(1298)

释正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谢通讲师五偈(其五)

乞食因循答教迟,想能心照未相疑。

三年约友共连璧,千里同风那隔丝。

鞭笋嫩黄出泥土,槿华寒紫裹藩篱。

雨驱暑去晚明霁,来雁门头字脚垂。

形式: 偈颂 押[支]韵

谢通讲师五偈(其三)

慰心佛氏未萧条,卓卓缁林有俊髦。

知见香熏舌本利,名言垢净眼棱高。

锦云脚踏冷修月,仙峤牵颓閒钓鳌。

良遂肯从麻谷后,声光矫矫壮吾曹。

形式: 偈颂 押[豪]韵

道禅人发心干田乞颂

道人欲乞一囊钱,为我成褫负郭田。

浅水驾牛披晓月,深云下耒破春烟。

力耕妙用吾家事,坐照真机自己禅。

寄语檀那好相助,年年长得饭僧缘。

形式: 偈颂 押[先]韵

勤大师访别作句赠之

若子能来过我门,端知良遂志弥敦。

微尘破处得经卷,万象纷时空眼根。

与世支离谁恶意,怪人棱瘦自秋痕。

归兴定到家林稳,山月流明洗夜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