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赋

经星不动随天旋,枉被嘲谑千馀年。

无情文象岂此较,独嗟陋习轻相沿。

我尝作诗抵排之,尚有遗恨污陈编。

人于万物为至灵,聪明照彻天地先。

其如形气之所囿,则以学问开蒙颛。

不知谁为乞巧者,乃谓天孙执其权。

天孙能襄不能报,世閒之拙无加焉。

痴儿騃女竞针缕,高楼大第迷管弦。

汉魏以来用一律,无人出语扶其颠。

其间假拙济巧者,又欲托此文奸言。

敢因良会追往事,更发此义声馀冤。

形式: 古风

翻译

星辰静止跟随天体旋转,徒然遭受千年来的嘲笑戏谑。
无情感的文字怎能与此相比,只感叹陋习轻易流传。
我曾写诗反驳这种观点,但仍留有遗憾在旧篇章。
人类作为万物中最高明,智慧照亮天地,最先明白。
然而受限于形体和气息,需要用学问开启智慧。
不知是谁在乞求巧手技艺,竟说是织女掌握着权力。
织女虽能辅助却无法回报,世间愚笨无人超越。
无知男女忙于针线,豪门贵族沉迷于音乐。
自汉魏以来都遵循同一规则,无人能纠正这偏颇。
其中有人借拙胜巧,还想借此文章传播虚假言论。
我大胆借此良机追溯往事,再次发出这公正的声音,洗刷冤屈。

注释

星:星辰。
嘲谑:嘲笑戏谑。
文象:文字象征。
陋习:不良习俗。
抵排:反驳、对抗。
形气:形体与气息。
学问:知识学问。
乞巧:乞求女子的手艺(如织布)。
天孙:织女星的别称。
高楼大第:豪门大宅。
一律:统一规则。
假拙:假装笨拙。
奸言:狡猾的言论。
良会:良机、佳时。
冤:冤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魏了翁的《七夕有赋》,他以七夕(又称乞巧节)为背景,对传统习俗中的某些观念进行了批判和反思。诗中首先指出,人们将织女星与乞巧活动关联,认为天孙(织女)掌握着巧艺的能力,这种看法是“无情文象”的表现,缺乏理性的思考。诗人自谦曾试图通过诗歌来纠正这种陋习,但仍有遗憾未能完全改变。

接着,诗人强调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应具有超越形体限制的智慧,通过学问开启心智,不应盲目崇拜或误解自然现象。然而,世人却沉迷于乞巧的仪式,忽视了真正的智慧和才能。自汉魏以来,诗歌创作受限于单一的律诗形式,无人能突破这一局限,而那些看似笨拙实则巧妙的作品,反而可能借此传达不实之言。

最后,诗人借机回顾历史,表达对传统习俗中不合理观念的不满,希望借此机会发出新的声音,揭示那些长期被掩盖的真相。整首诗寓言深刻,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于智慧和知识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盲目遵循。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七夕南定楼饮同官

谁将明星贴天宇,州国宫垣象官府。

更将四七随天旋,常以昏中殷四序。

迢迢河汉冲秋旻,前有苍龙履玄武。

牵牛正向西南来,左右两旗北河鼓。

鼓星之侧为天桴,鼓上三星为织女。

何年人号天女孙,便把牛郎拟夫妇。

不知此是天关梁,河汉之津有常度。

晦明伏见莫非教,肯为文人给嘲侮。

班曹庾谢犹讆言,世上儿曹更堪数。

临风三诵大东诗,须信词章有今古。

形式: 古风

九日分韵得寒字

奇月必用重,谁与开其端。

贵阳而贱阴,于此亦可观。

况于五阴后,苍龙挂高寒。

林疏山骨瘦,宇静天容宽。

砉然遇九九,黄菊纷阑斑。

且开五言城,聊寄一夕欢。

凄其义熙后,甚矣天宝间。

陶社千古心,知者良独难。

形式: 古风

九月八日类试别所与同事饮而痁作

彼颛氏子太鸱张,药裹丹瓢为汝忙。

堆案文书埋白日,闭门风雨厄重阳。

酒尝友我胡为祟,菊亦愁余未肯黄。

閒玩群阴藏九九,花开身健竟须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其二十)

风顺潮平日脚收,钱塘江上遇中秋。

堂堂背月争门入,要把平安报冕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