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蒋仁锡的《渔洋先生以右丞竹里馆作图敬题应命》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首句“苍然古时月”以月光的古老和清冷,渲染出竹林的静谧氛围。次句“下照檀栾影”进一步描绘月光照在竹子上的景象,竹影婆娑,如水墨画般淡雅。
“烟梢一万竿,翠滴衣裳冷”通过烟雾缭绕和翠色欲滴的竹林,传达出一种清寒之感,仿佛能听见微风吹过竹叶的声音,触动诗人的孤寂之情。“幽兴会孤吟,造此无人境”诗人在此境中独自吟咏,享受这份远离尘嚣的宁静。
“自非高士怀,于何悟深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怀的向往,只有具备高尚情操的人才能真正领悟这份竹林深处的宁静之美。“我公有神契,千载遥相领”则赞美了渔洋先生与竹林之间的精神契合,即使相隔千年,也能心领神会。
最后两句“偶复托岸廊,终焉慕箕颍”表达了诗人对渔洋先生的仰慕,希望能在他的引领下,如同箕山颖水的隐士一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妙处故不传,意与瑶琴永”则揭示了诗歌的深层含义,即竹林的美和意境是无法言传的,只能用心去感受,与瑶琴的音韵一样悠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夜竹林为背景,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生活的向往和对知己的敬仰,展现了清幽淡泊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