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林寺

流水苍松石径斜,瓮城城外梵王家。

仙林不返云巢鹤,僧钵曾移海国花。

剥落苔碑秋卧草,荒凉竹院午敲茶。

当时一掷乾坤手,曾向山窗倚暮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流水潺潺,苍松挺立在石板小径旁,古老的瓮城之外是梵王的居所。
仙人居住的树林不再有云中的鹤归巢,僧侣的饭碗曾盛过海外的花朵。
残破的苔藓碑文躺在秋草之中,荒废的竹林中响起午后的茶声。
当年他以天地为棋盘,曾在山窗边倚靠在晚霞下挥洒人生。

注释

流水: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苍松:青翠的老松树。
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瓮城:古代城墙的一种特殊结构,形似大瓮。
梵王家:可能指寺庙或修行者的住所。
仙林:传说中的仙境,常指隐士或修行者居住的地方。
云巢鹤:云中的鹤,象征超凡脱俗的生活。
僧钵:僧侣用来盛饭的碗。
海国花:可能指稀有的异域花卉。
剥落:脱落、磨损。
苔碑:长满苔藓的古碑。
秋卧草:秋天倒伏在草丛中的样子。
荒凉竹院:废弃无人的竹林庭院。
乾坤手:比喻掌握全局、有大智慧的手。
山窗:山间的窗户,可能指隐居之处。
倚暮霞:靠着傍晚的晚霞,寓意悠闲或怀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荒芜的山中寺庙景象。首句“流水苍松石径斜”,以流水声衬托出松树的苍翠和石径的蜿蜒,营造出清幽的氛围。接着,“瓮城城外梵王家”暗示了寺庙的地理位置,仿佛是世俗与佛界的分界。

“仙林不返云巢鹤”表达了对仙人不再回访、鹤归云巢的感慨,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寂寥。诗人提到“僧钵曾移海国花”,说明这里曾有过佛法盛况,如今却只剩下迁移的僧侣之物和海国(远方)的花卉,显现出历史变迁的痕迹。

“剥落苔碑秋卧草”描绘了古迹的衰败,苔藓覆盖的石碑静静地躺在秋草之中,显得凄凉。午后的“荒凉竹院午敲茶”则描绘了僧人们在寂静的竹林中独自品茶的场景,更添了几分孤寂。

最后两句“当时一掷乾坤手,曾向山窗倚暮霞”是对过往辉煌的追忆,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在这里度过一段豪迈或深思的时光,倚靠在窗边,看着夕阳西下。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变迁和自己的回忆,寄寓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薛德之之江东简熊西玉诸公

乍逢还又别,龙竹葛陂阴。

野水流春远,江云入暮深。

新知满湖海,遗老在山林。

解后如相问,凭君道素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赠天目吴君实

诗兴翩翩度雪溪,岩云犹护旧留题。

梦回残月苍梧晓,家在春风秀麦西。

萱草堂深衣屡寄,桃花观冷酒重携。

故山石镜无人问,空与寒猿照影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赠东谷上人

岸陵几纷纷,岐路谁了了。

中有定慧人,翛然坐深窈。

山空诸念消,月堕孤禅悄。

一室虚白生,天鸡弄清晓。

形式: 古风 押[筱]韵

赠吴秀林东归

几夜高堂梦,不知山水长。

西风归雁荡,落日过乌伤。

断影云空白,孤心草欲黄。

终怜负甘旨,泪洒蓼莪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