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予叨谏员恨无补报矧年来归计未成昼夕梗于胸中作诗以见意》是金末元初时期的王寂所作。全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首联“漏尽钟鸣谁执咎,望轻责重难为功”,以时间的流逝和钟声的响起,隐喻时光的无情与责任的沉重,表达了诗人面对无法挽回的时局感到的无力与无奈。同时,“望轻责重”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在重责之下难以实现目标的困境。
颔联“老蚕无地可作茧,惊雁见月思伤弓”,运用了老蚕无处结茧和惊雁见月思伤弓的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个体在大环境中的渺小与无助。老蚕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结茧,象征着个人努力与外部环境的不协调;惊雁见月思伤弓,则暗示了个体在经历创伤后对安全与稳定的需求,以及对外界威胁的敏感与警惕。
颈联“言忠政恐祝三佞,句好岂辞黄九穷”,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政治环境的不满与忧虑。忠言可能被误解为佞臣的工具,而美好的言语也可能在艰难困苦中被忽视或抛弃。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忠诚与正直在现实中遭遇的挑战和挫折的感慨。
尾联“吾非匏瓜能不食,朝暮喜怒从狙公”,以匏瓜(一种不能自食其力的植物)自比,表达了诗人虽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无奈。同时,“朝暮喜怒从狙公”则暗指自己如同猴子的主人一般,受制于外界的喜怒无常,无法自主。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叹与对自由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巧妙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以及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处境的感慨,以及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