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塞尔赫的《杏山行》描绘了一幅战争遗迹的画面。首句“杏山山上石屼?”,以杏山为背景,暗示了山势的险峻;“杏山山下水泬”则描绘了山下的流水潺潺,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诗句“山前山后沙土红”,引发读者对战争残酷的联想,仿佛能看到昔日战场的痕迹。
诗人回忆起当年英勇的将军,挥师出征,“羽檄交驰遍天下”,展现了壮志豪情。“貔貅十万出雄关”描绘了军队的浩荡气势,“遮日旌旗隘原野”则刻画了战斗场面的宏大。然而,战争并未如想象般迅速结束,反而在“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的紧张氛围中陷入僵持。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凸显了战士们的勇猛和装备精良,而“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则以自然景象渲染出战争的惨烈。尽管如此,诗人赞颂将军“功成不坑长平卒”,表明他崇尚仁德,而非滥杀无辜。
最后,诗人感慨“吁嗟推毂竟何补”,表达了对战争无尽的哀叹,以及对英雄结局的无奈。结尾“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则寄托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整体来看,《杏山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寓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