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山行

杏山山上石屼?,杏山山下水泬。

山前山后沙土红,疑是当年覆军血。

忆昔将军初上马,羽檄交驰遍天下。

貔貅十万出雄关,遮日旌旗隘原野。

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

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

功成不坑长平卒,祇今竹帛褒元功。

吁嗟推毂竟何补,献俘解缚拜圣主。

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塞尔赫的《杏山行》描绘了一幅战争遗迹的画面。首句“杏山山上石屼?”,以杏山为背景,暗示了山势的险峻;“杏山山下水泬”则描绘了山下的流水潺潺,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诗句“山前山后沙土红”,引发读者对战争残酷的联想,仿佛能看到昔日战场的痕迹。

诗人回忆起当年英勇的将军,挥师出征,“羽檄交驰遍天下”,展现了壮志豪情。“貔貅十万出雄关”描绘了军队的浩荡气势,“遮日旌旗隘原野”则刻画了战斗场面的宏大。然而,战争并未如想象般迅速结束,反而在“画鼓三通不交战”、“觱篥声中辙先乱”的紧张氛围中陷入僵持。

“二千铁骑俨天人,大箭长弓一当万”凸显了战士们的勇猛和装备精良,而“霜摧败叶草偃风,血流海色波涛红”则以自然景象渲染出战争的惨烈。尽管如此,诗人赞颂将军“功成不坑长平卒”,表明他崇尚仁德,而非滥杀无辜。

最后,诗人感慨“吁嗟推毂竟何补”,表达了对战争无尽的哀叹,以及对英雄结局的无奈。结尾“有人东望尚招魂,衣冠昔葬燕山土”则寄托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整体来看,《杏山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悲壮,寓含着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考量。

收录诗词(25)

塞尔赫(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不识天闲路,徒甘塞草肥。

有时冲雪去,何处踏花归。

苜蓿三秋老,风尘一顾稀。

更堪悲伏枥,千里壮心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过巩华题壁

废郭夹清濑,孤墟生远烟。

沙晴双鹭下,花暖一牛眠。

微雨近寒食,东风似去年。

客程方鹿鹿,空对好春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晓发拨洛那越新岭至兴州

马疲愁跋涉,客病却登临。

细路盘危石,空山响怪禽。

感羸频握臂,守默只斋心。

晓色旋成暮,寒蜩时一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五日

蒲芽抽笋出晴波,五日重惊塞上过。

岂不怀归当令节,谁能遣此但狂歌。

连天细草初调马,卷地长歌一枕戈。

无限心情兼客况,十年空对旧山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