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片影云边没,孤声月下微。
云霄千万里,何似故巢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深意的画面。"片影云边没,孤声月下微",诗人以孤独的飞鸟为载体,其身影在遥远的云边逐渐消失,只留下一声孤单的鸣叫在月光下轻轻回荡。这表达了鸟儿对故乡的思念和离别时的落寞之情。
"云霄千万里"进一步强调了鸟儿飞行的距离之遥,与"何似故巢归"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鸟儿渴望归巢、寻找温暖家园的共鸣。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感,具有浓厚的田园诗情。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十年闻笛恨,此夕更沾襟。
别泪三声下,孤愁一夜深。
烟柳拂波声,霜衣汎日明。
青山对孤影,宁倦五湖情。
飞鸟落藤花,林幽小径斜。
白云深解意,相与到君家。
雨晴原草新,黄鸟恋行尘。
年少看花伴,如今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