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平生壮士气,可以摧三军。
念儿到中宵,销尽不复存。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壮志豪情的向往和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平生壮士气"四字描绘出诗人一生追求的英雄气概,显示出其高尚的抱负和决心。然而,接下来的"可以摧三军"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气势之强大,足以震慑敌军。
然而,诗的后两句"念儿到中宵,销尽不复存"却陡然转折,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失落。"念儿"暗示了诗人可能因为家庭或个人原因,这份壮志在深夜的思念中逐渐消磨,不再如白天般鲜明。"销尽不复存"更是表达了壮志被现实消磨殆尽的无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愁和人生的无常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展现出诗人从豪情壮志到现实困境的转变,情感深沉,富有哲理。
不详
又号秋囦。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十二岁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成化二十二年(1486)乡试第一,即有志擿奸发伏。曾上书明宪宗,建议亲贤良,疏宦官,罢浮冗而广求风节之臣,考经史之义理而明圣学。至广东,闻理学陈宪章讲学于新会,乃往受业,自此学益精深。弘治四年(1491)因病卒于官,年仅二十六岁。熹宗天启初年,追谥“忠介”。诗文多发于至性,不加修饰。撰有《立斋遗文》五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家书几时封,幸为封仔细。
封讫写路程,庶几易传递。
白发披高堂,悠悠七千里。
遥思念我心,宁独止于此。
去年犹有泪,今年惟有血。
寄与田承君,事与道乡别。
山木有时枯,江鱼有时渴。
人生天地间,岂能千古活。
渴者非自乾,枯者非自割。
人惟人其人,生杀天予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