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玉泉的清冽与壮观景象。首句“龙唇喷薄净无腥”,以龙喻泉水,形象地表现了泉水的清澈纯净,没有丝毫腥味,展现出玉泉的独特魅力。接着,“纯浸西南万叠青”一句,通过“浸”字,生动描绘了泉水在西南群山中的流淌,仿佛将周围的青山绿水都浸染得更加翠绿,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
“地底洞名疑小有,江南泉品类中泠”两句,进一步赞美了玉泉的非凡之处。这里的“小有”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境,诗人将玉泉与之相提并论,突出了其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也将玉泉与其他江南名泉相比,强调了其清凉甘甜的特点。
“御厨络绎驰银瓮,僧寺分明枕玉屏”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玉泉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地位。前一句描述了皇家御厨运送玉泉水的繁忙景象,后一句则描绘了寺庙中以玉泉为背景的宁静生活场景,体现了玉泉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它的尊敬与依赖。
最后,“曾是宣皇临幸处,游人谁复上高亭”两句,通过历史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这里提到的“宣皇”可能是指历史上某位皇帝,曾经亲临玉泉,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如今,虽然帝王不再,但游人们依然会登上高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感受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魅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玉泉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融入了历史文化的深意,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历史文化的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