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题理斋爱吟草(其一)》由清代诗人吴玉纶所作,通过“亮节曾闻烈日如,巴山藏碧廿年馀”两句,描绘了诗人对理斋先生作品中高洁情操的赞美与敬仰。巴山藏碧,暗示理斋先生的作品如同深藏于巴山之中的碧玉,历经岁月而不减其华彩,隐喻其作品的珍贵与不朽。
“遗编到处淋漓在”,则进一步强调了理斋先生作品的广泛流传与深远影响,仿佛他的文字如同墨汁一般,在各个地方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里的“淋漓”不仅指文字的丰富与饱满,更蕴含着情感的充沛与表达的淋漓尽致。
最后一句“不见濡毫盾上书”则表达了对理斋先生作品的一种遗憾与期待。濡毫,即蘸满墨水的笔,常用来形容书写或创作的过程。盾上书,可能是指在盾牌上书写,这里或许是一种比喻,意指在某种特殊或非传统的地方留下自己的文字。这句话意味着尽管理斋先生的作品广为人知,但似乎并未在某些特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留下特别的印记,这既是对理斋先生作品的一种惋惜,也是对其作品影响力的一种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理斋先生作品的赞美与反思,展现了对文学艺术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优秀作品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持续影响后人的美好愿景。